中文摘要 | 第1-7页 |
1 选题依据与文献评述 | 第7-36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7-9页 |
1.1.1 研究意义与研究动态 | 第7-9页 |
1.1.2 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9页 |
1.2 乙烯及乙烯信号感知和传导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9-23页 |
1.2.1 乙烯生物合成与乙烯生理 | 第10-11页 |
1.2.2 拟南芥乙烯反应突变体 | 第11-13页 |
1.2.3 拟南芥乙烯受体家族 | 第13-15页 |
1.2.4 拟南芥乙烯受体的功能 | 第15-16页 |
1.2.5 信号向细胞核的传递 | 第16-17页 |
1.2.6 拟南芥中的乙烯信号感受与转导模型 | 第17-19页 |
1.2.7 番茄乙烯受体 | 第19-23页 |
1.3 转基因番茄的研究进展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 第23-28页 |
1.3.1 转基因延熟番茄的研究 | 第23-24页 |
1.3.2 改进番茄营养品质的研究 | 第24-25页 |
1.3.3 转基因番茄免疫食品 | 第25页 |
1.3.4 基因工程食品的食用安全性 | 第25-28页 |
1.4 反义RNA及其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 第28-36页 |
1.4.1 反义RNA的作用机理 | 第29-30页 |
1.4.2 反义基因或反义RNA的设计 | 第30-31页 |
1.4.3 反义RNA技术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 第31-36页 |
2 番茄乙烯受体基因LeETR1、LeETR2部分序列的克隆及表达特性研究 | 第36-4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2.1.1 质粒、菌种及植物材料 | 第36页 |
2.1.2 酶与化学试剂 | 第36-37页 |
2.1.3 番茄组织总RNA的提取 | 第37页 |
2.1.4 PCR引物的合成 | 第37-38页 |
2.1.5 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38页 |
2.1.6 核酸酶保护分析(RPA) | 第38-39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9-47页 |
2.2.1 番茄乙烯受体基因LeETR1、LeETR2部分序列的克隆 | 第39-40页 |
2.2.2 Epi和VFN8果实中LeETR1 mRNA的表达特性 | 第40-41页 |
2.2.3 Epi和VFN8叶片中LeETR1 mRNA的表达特性 | 第41-42页 |
2.2.4 Epi和VFN8叶片中LeETR2 mRNA的表达特性 | 第42-43页 |
2.2.5 Epi和VFN8果实中LeETR2 mRNA的表达特性 | 第43-44页 |
2.2.6 番茄乙烯受体LeETR1和LeETR2可能的作用机制 | 第44-47页 |
2.3 小结 | 第47-48页 |
3 番茄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48-5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48-49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49页 |
3.1.3 培养基 | 第49页 |
3.1.4 番茄种子的消毒及无菌苗的培养 | 第49页 |
3.1.5 外植体的选择与培养 | 第49-50页 |
3.1.6 试管苗的生根与移栽 | 第50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50-55页 |
3.2.1 培养基的选择及植物激素对番茄分化的影响 | 第50-52页 |
3.2.2 番茄品种对番茄分化的影响 | 第52页 |
3.2.3 外植体类型及接种方式对番茄分化的影响 | 第52页 |
3.2.4 继代培养与芽的生根 | 第52-53页 |
3.2.5 抗生素对番茄再生的影响 | 第53-54页 |
3.2.6 最佳培养条件的确定 | 第54-55页 |
3.3 小结 | 第55-58页 |
4 番茄乙烯受体基因LeETR1、LeETR2反义表达载体的建立 | 第58-7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3页 |
4.1.1 质粒、菌种及目的基因 | 第58-59页 |
4.1.2 酶、化学试剂 | 第59页 |
4.1.3 技术线路 | 第59页 |
4.1.4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酶切 | 第59页 |
4.1.5 目的片段的回收与连接 | 第59-60页 |
4.1.6 感受态细胞制备及转化 | 第60-61页 |
4.1.7 重组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 第61-62页 |
4.1.8 植物表达载体表达载体导入农杆菌 | 第62-63页 |
4.1.9 含中间表达载体农杆菌的鉴定 | 第63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3-70页 |
4.2.1 植物表达载体质粒pPZPE1和pPZPE2的构建策略 | 第63-65页 |
4.2.2 反义表达载体的PCR及酶切鉴定 | 第65-66页 |
4.2.3 根癌农杆菌的转化与鉴定 | 第66-70页 |
4.3 小结 | 第70-71页 |
5 反义乙烯受体基因LeETR1、LeETR2对番茄的遗传转化 | 第71-90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7页 |
5.1.1 植物材料及培养条件 | 第72页 |
5.1.2 根癌农杆菌菌株及载体 | 第72页 |
5.1.3 主要试剂 | 第72页 |
5.1.4 外植体转化 | 第72-74页 |
5.1.5 转基因植株的GUS检测 | 第74页 |
5.1.6 番茄叶片DNA的提取 | 第74-75页 |
5.1.7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75页 |
5.1.8 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 blot检测 | 第75-77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77-88页 |
5.2.1 番茄叶盘的基因转化和植株的形成 | 第77-79页 |
5.2.2 农杆菌类型、浸染方式及农杆菌浓度等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79-81页 |
5.2.3 转基因植株的GUS检测 | 第81-82页 |
5.2.4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82-84页 |
5.2.5 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 blot检测 | 第84-85页 |
5.2.6 转基因植株的生长特性 | 第85-86页 |
5.2.7 乙烯受体LeETR1和LeETR2可能的作用机制 | 第86-88页 |
5.3 小结 | 第88-90页 |
展望与后续研究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5页 |
英文摘要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