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发展阶段与城市辐射力的山西省经济区划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一 绪论 | 第9-14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11-14页 |
·本文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二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理论述评 | 第14-25页 |
(一) 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意义 | 第14-15页 |
(二)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标志 | 第15-18页 |
·城市化水平 | 第15-16页 |
·三次产业结构高度 | 第16-17页 |
·空间结构状况 | 第17页 |
·环境优化程度 | 第17页 |
·创新能力 | 第17-18页 |
(三)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 第18-21页 |
·总量主义观点 | 第18-19页 |
·结构主义观点 | 第19-20页 |
·综合主义观点 | 第20-21页 |
(四)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方法述评 | 第21-25页 |
·算数加权平均法 | 第21-22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22-23页 |
·双击点(topsis) 法 | 第23页 |
·聚类分析法 | 第23-24页 |
·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24-25页 |
三 山西省经济发展阶段的模糊评判与分析 | 第25-37页 |
(一) 研究区概况 | 第25-26页 |
(二) 山西省经济发展阶段的模糊评判 | 第26-32页 |
·确定评判集合 | 第26页 |
·确定因素集和因素权重 | 第26-28页 |
·构造各评判因素的隶属函数 | 第28-30页 |
·计算频率矩阵 | 第30-31页 |
·求综合评判矩阵 | 第31页 |
·评判结果 | 第31-32页 |
(三) 山西省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2-37页 |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 第32-33页 |
·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失衡 | 第33页 |
·经济内部结构错位 | 第33-35页 |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 第35-37页 |
四 山西省各中心城市的辐射力范围研究 | 第37-45页 |
(一) 区域中心城市及辐射力 | 第37页 |
(二) 城市辐射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37-42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7-38页 |
·指标权重的赋值 | 第38-39页 |
·太原城市辐射力指标赋值情况 | 第39-40页 |
·辐射力评价比较 | 第40-42页 |
(三) 城市辐射能力研究 | 第42-45页 |
·研究方法 | 第42-43页 |
·断裂点计算及断裂点处场强计算 | 第43页 |
·边界场强的选择与辐射半径的计算 | 第43-45页 |
五 山西省经济协作区的划分 | 第45-50页 |
(一) 晋中经济协作区 | 第45-47页 |
(二) 晋北经济协作区 | 第47页 |
(三) 晋南经济协作区 | 第47-48页 |
(四) 晋东南经济协作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