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CBTC系统的提出及其优势 | 第10-12页 |
| ·仿真技术的应用 | 第12-15页 |
| ·计算机仿真技术 | 第12-13页 |
| ·仿真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 | 第13-15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论文研究的思路及工作 | 第16-18页 |
| 2 Agent系统的理论基础 | 第18-32页 |
| ·Agent的相关概念 | 第18-23页 |
| ·Agent的定义 | 第18-19页 |
| ·Agent的结构模型 | 第19-21页 |
| ·Agent与面向对象方法的异同 | 第21页 |
| ·Agent的主要类型 | 第21-23页 |
| ·Agent的应用 | 第23-25页 |
| ·基于Agent的仿真建模方法 | 第25-27页 |
| ·多Agent系统(MAS) | 第27-30页 |
| ·多Agent系统中的通信 | 第27-30页 |
| ·协调、协作与协商 | 第30页 |
| ·Agent编程语言 | 第30-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3 基于Agent的CBTC系统建模 | 第32-43页 |
| ·CBTC系统 | 第32-33页 |
| ·基于Agent的CBTC系统建模 | 第33-35页 |
| ·Agent的种类 | 第33-34页 |
| ·各种Agent的功能 | 第34-35页 |
| ·仿真系统的基本框架 | 第35页 |
| ·基于Agent的轨道线路模型 | 第35-39页 |
| ·轨道网络模型 | 第35-37页 |
| ·运行路径 | 第37-38页 |
| ·轨道线路的显示 | 第38页 |
| ·数据的存储管理 | 第38-39页 |
| ·基于Agent的列车模型 | 第39-42页 |
| ·列车的动力学模型 | 第39-40页 |
| ·基本阻力计算 | 第40-41页 |
| ·附加阻力计算 | 第41页 |
| ·牵引力的计算 | 第41-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4 建立基于Agent的CBTC系统功能性模型 | 第43-53页 |
| ·区域控制器(ZC)的结构与功能 | 第43-44页 |
| ·ZC Agent的总体模型 | 第44-46页 |
| ·ZC Agent的行为模型 | 第46-48页 |
| ·车载控制子系统(VOBC)的结构与功能 | 第48-49页 |
| ·VOBC Agent的总体模型 | 第49-50页 |
| ·VOBC Agent的行为模型 | 第50-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5 CBTC系统的功能实现及结果验证 | 第53-66页 |
| ·交互Agent的实现 | 第53-55页 |
| ·建立轨道线路 | 第53-54页 |
| ·建立新列车 | 第54-55页 |
| ·障碍物信息管理 | 第55页 |
| ·CBTC系统的场景实现 | 第55-57页 |
| ·ZC行为模型的功能实现 | 第57-61页 |
| ·VOBC行为模型的功能实现 | 第61页 |
| ·ZC Agent与VOBC Agent之间的通信 | 第61-62页 |
| ·仿真结果及验证 | 第62-66页 |
| 6 结论及展望 | 第66-67页 |
| ·总结 | 第66页 |
| ·展望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 附录 A | 第69-87页 |
| 作者简历 | 第87-89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