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本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9-10页 |
| 目录 | 第10-12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3-33页 |
| ·植物抗逆基因工程研究概况 | 第13-28页 |
| ·抗旱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13-17页 |
| ·耐盐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17-26页 |
| ·耐涝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26-28页 |
| ·杨树抗逆基因工程研究概况 | 第28-30页 |
| ·杨树抗旱转基因育种 | 第28页 |
| ·杨树耐盐转基因育种 | 第28-30页 |
| ·杨树耐涝转基因育种 | 第30页 |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30-33页 |
| 2 转JERFs基因银中杨的分子检测及耐盐性评价 | 第33-63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4-40页 |
| ·植物材料 | 第34页 |
|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 ·PCR扩增 | 第34-35页 |
| ·Southern杂交(同位素法) | 第35-37页 |
| ·RT-PCR扩增 | 第37-38页 |
| ·盐胁迫下转基因植株生长性状观察及生理生化指标的鉴定 | 第38-39页 |
| ·苗圃条件下转基因植株生物学性状观测 | 第39页 |
| ·盐碱地环境下转基因植株生长情况观测 | 第39-4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0-58页 |
| ·转JERFs基因银中杨的PCR检测 | 第40-41页 |
| ·转JERFs基因银中杨的Southern印迹杂交 | 第41-42页 |
| ·转JERFs基因银中杨的RT-PCR分析 | 第42页 |
| ·温室不同盐胁迫对转JERFs基因银中杨的生长性状的影响 | 第42-46页 |
| ·温室不同盐胁迫下转JERFs基因银中杨及对照的盐害指数 | 第46-47页 |
| ·温室不同盐胁迫下转JERFs基因银中杨耐盐生理生化指标的鉴定 | 第47-53页 |
| ·转JERFs基因银中杨苗圃生物学性状分析 | 第53-54页 |
| ·转JERFs基因银中杨的盐碱地区生长量分析 | 第54-58页 |
| ·讨论 | 第58-61页 |
| ·小结 | 第61-63页 |
| 3 转vgb基因银腺杂种杨的分子检测及耐涝性评价 | 第63-77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64-66页 |
| ·植物材料 | 第64页 |
| ·主要试剂 | 第64页 |
| ·转基因植株的PCR扩增 | 第64页 |
| ·转基因植株Southern杂交(ECL法) | 第64-65页 |
| ·转基因植株RT-PCR扩增 | 第65页 |
| ·温室淹水胁迫下转基因植株生长性状观察及生理指标的鉴定 | 第65-66页 |
| ·转基因植株苗圃生物学性状测定 | 第66页 |
| ·转基因植株涝渍地区生长量测定 | 第6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6-74页 |
| ·转vgb基因银腺杂种杨的分子检测 | 第66-67页 |
| ·温室涝渍胁迫对转vgb基因银腺杂种杨生长的影响 | 第67-70页 |
| ·温室涝渍胁迫对转vgb基因银腺杂种杨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70-73页 |
| ·转vgb基因银腺杂种杨苗圃生物学性状分析 | 第73-74页 |
| ·转vgb基因银腺杂种杨湖南洞庭湖涝渍地区生长量分析 | 第74页 |
| ·讨论 | 第74-76页 |
| ·小结 | 第76-77页 |
| 4 转SacB基因银腺杂种杨的分子检测及抗旱性评价 | 第77-90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77-79页 |
| ·植物材料 | 第77页 |
| ·主要试剂 | 第77页 |
| ·Southern点杂交及印迹杂交 | 第77-78页 |
| ·RT-PCR检测 | 第78页 |
| ·干旱胁迫下转基因植株生长性状调查及果聚糖含量测定 | 第78-79页 |
| ·转基因植株苗圃生物学性状观测 | 第79页 |
| ·转基因植株干旱地区生长量测定 | 第7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9-87页 |
| ·SacB基因在银腺杂种杨中的整合情况 | 第79-80页 |
| ·SacB基因在银腺杂种杨中的表达情况 | 第80-81页 |
| ·温室干旱胁迫对转SacB基因银腺杂种杨生长性状的影响 | 第81-84页 |
| ·温室干旱胁迫对转SacB基因银腺杂种杨果聚糖含量的影响 | 第84-85页 |
| ·转SacB基因银腺杂种杨苗圃生物学性状分析 | 第85-86页 |
| ·转SacB基因银腺杂种杨内蒙达拉特旗干旱区生长量分析 | 第86-87页 |
| ·讨论 | 第87-89页 |
| ·小结 | 第89-90页 |
| 5 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90-92页 |
| ·结论 | 第90-91页 |
| ·展望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106页 |
| 作者简介 | 第106-107页 |
| 导师简介 | 第107-109页 |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