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发展性评价及其理论支撑 | 第9-14页 |
(一) 发展性评价的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1. 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 第9页 |
2.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征 | 第9-10页 |
(二) 发展性评价的历史沿革 | 第10-12页 |
1. 发展性评价的发端及发展概述 | 第10页 |
2. 国际课程评价发展趋势及主要国家的教学评价制度 | 第10-11页 |
3. 发展性评价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 第11-12页 |
(三) 发展性评价的理论支撑 | 第12-14页 |
1. 多元智能理论 | 第12页 |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2-13页 |
3. 后现代主义理论 | 第13-14页 |
4.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 第14页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可行性分析 | 第14-18页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可行性 | 第15-16页 |
1. 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可以实施发展性评价 | 第15-16页 |
2.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特点与学习目标决定了可以实施发展性评价 | 第16页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迫切性 | 第16-17页 |
1. 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是时代发展的呼唤 | 第16-17页 |
2. 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是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 第17页 |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必要性 | 第17-18页 |
1. 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评价方式及其不足和局限 | 第17-18页 |
2. 发展性评价的相对优势 | 第18页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的主体、内容 | 第18-24页 |
(一) 参与发展性评价的主体多元化 | 第18-19页 |
1. 学生自我评价 | 第18-19页 |
2. 学生小组对学生评价 | 第19页 |
3. 教师对学生评价 | 第19页 |
(二) 用学生发展性评价表取代“成绩册” | 第19-24页 |
1. 对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程度的评价 | 第20页 |
2. 对学生学习全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 第20-22页 |
3. 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 第22-23页 |
4. 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表现的评价 | 第23-24页 |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的效果 | 第24-29页 |
(一) 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 第24-28页 |
1. 对常规要求的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 第24-25页 |
2. 对思考与回答问题能力的发展性评价,使学生增强了问题意识 | 第25-26页 |
3. 对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性评价,让学生学会了合作 | 第26-27页 |
4. 制定短期目标,能逐步提高学生素质 | 第27-28页 |
5. 评价的多元化,适当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 第28页 |
(二) 实施发展性评价促使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 | 第28-29页 |
1. 教师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 | 第28页 |
2. 教师增强了德育观 | 第28-29页 |
3. 教师树立了正确的评价观 | 第29页 |
五、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几点反思 | 第29-33页 |
(一)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富有教育意义的 | 第29-31页 |
1.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首先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 | 第29页 |
2.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有激励作用的 | 第29-30页 |
3. 教师要对学生始终抱有期望 | 第30-31页 |
(二) 发展性评价一定要以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为基础 | 第31-32页 |
1. 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决定发展性评价的有效性 | 第31页 |
2. 沟通是否有效取决于教师 | 第31-32页 |
(三) 实施发展性评价要求真务实 | 第32-33页 |
1. 实施发展性评价要做到全面客观 | 第32页 |
2. 实施发展性评价要避免传统评价的影响 | 第32页 |
3. 实施发展性评价要注意克服量化的局限性 | 第32-33页 |
结束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附件 | 第36-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