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论 | 第10-25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一) 西方关于公民社会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简要述评 | 第12-14页 |
(二) 当代中国关于公民社会的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三、分析框架 | 第19-2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22-25页 |
第一章 政党、公民社会及其关系的理论阐释 | 第25-47页 |
一、政党的涵义 | 第25-29页 |
(一) 西方学者关于政党的定义 | 第25-27页 |
(二) 中国学者关于政党的定义 | 第27-28页 |
(三) 本文所取的政党定义 | 第28-29页 |
(四) 本文所使用的“党”的概念 | 第29页 |
二、公民社会的涵义 | 第29-35页 |
(一) 西方学者关于公民社会的定义 | 第30-32页 |
(二) 中国学者关于公民社会的定义 | 第32-34页 |
(三) 本文所取的公民社会的定义 | 第34-35页 |
三、政党与公民社会的一般关系 | 第35-47页 |
(一) 从历史角度看,政党是公民社会发展的产物 | 第35-42页 |
(二) 从现实角度看,政党是联系公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桥梁 | 第42-45页 |
(三) 从未来角度看,政党将在公民社会发展中消亡 | 第45-47页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公民社会 | 第47-69页 |
一、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公民社会的特殊关系 | 第47-62页 |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党与民众的关系 | 第47-56页 |
(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78)党与民众的关系 | 第56-59页 |
(三)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至今)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 第59-62页 |
二、党应当培育和引导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 第62-69页 |
(一) 培育和引导公民社会,是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 | 第62-64页 |
(二) 培育和引导公民社会,是发展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 第64-66页 |
(三) 培育和引导公民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 第66-67页 |
(四) 培育和引导公民社会,是实现党自身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第67-69页 |
第三章 党对中国公民社会的培育 | 第69-93页 |
一、认识和培育公民 | 第69-81页 |
(一) 认识公民概念 | 第70-75页 |
(二) 培养公民意识 | 第75-81页 |
二、培育公民组织的发展 | 第81-89页 |
(一) 培育农村的公民组织 | 第83-86页 |
(二) 培育城市的公民组织 | 第86-89页 |
三、培育非官方公共领域 | 第89-93页 |
第四章 党对中国公民社会的引导 | 第93-104页 |
一、法律引导,规范发展 | 第93-97页 |
(一) 中国公民组织的立法现状 | 第94-95页 |
(二) 中国公民组织立法的不足 | 第95-96页 |
(三) 建立和完善公民组织的法律体系 | 第96-97页 |
二、方向引导,合作善治 | 第97-104页 |
(一)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公民社会 | 第98-99页 |
(二) 协调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 第99-102页 |
(三) 走向善治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党在公民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调适 | 第104-118页 |
一、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推动公民社会发展 | 第104-107页 |
(一) 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第104-106页 |
(二) 压制或引导决定对抗或合作 | 第106页 |
(三) 积极推动公民社会发展 | 第106-107页 |
二、调整角色定位,自觉居于中间位置 | 第107-112页 |
(一) 在党民关系方面,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 第107-110页 |
(二) 在党政关系方面,坚持依法执政 | 第110-112页 |
三、推进党建创新,密切联系公民社会 | 第112-118页 |
(一) 创新党员密切联系公民社会的形式 | 第113-114页 |
(二) 创新党组织密切联系公民社会的机制 | 第114-115页 |
(三) 创新党内民主发展的思路 | 第115-118页 |
结语 | 第118-12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0-128页 |
后记 | 第128-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