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2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43页 |
·引言 | 第22-24页 |
·研究背景 | 第22-2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页 |
·国内外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进展评述 | 第24-41页 |
·城市森林多项保健功能的综合研究 | 第24-25页 |
·城市森林某种保健功能的单项研究 | 第25-36页 |
·旅游区空气环境质量和旅游适宜性评价 | 第36-38页 |
·城市森林对人体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 | 第38-40页 |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 第40-41页 |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研究目标 | 第4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42-43页 |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43-50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43-45页 |
·研究方法 | 第45-50页 |
·观测时间安排 | 第45页 |
·具体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45-48页 |
·生态保健功能的评价方法 | 第48-50页 |
第三章 游憩林气候舒适度 | 第50-57页 |
·游憩林气候舒适度日变化 | 第50-55页 |
·春季 | 第50-52页 |
·夏季 | 第52-53页 |
·秋季 | 第53-54页 |
·冬季 | 第54-55页 |
·游憩林气候舒适度季节变化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游憩林空气悬浮颗粒物 | 第57-88页 |
·空气悬浮颗粒物浓度季节变化 | 第57-61页 |
·三种游憩林空气悬浮颗粒物浓度总体季节变化 | 第57-59页 |
·不同游憩林空气悬浮颗粒物季节变化对比 | 第59-61页 |
·空气悬浮颗粒物浓度日变化 | 第61-70页 |
·三种游憩林总体空气颗粒物浓度在不同季节的日变化 | 第61-65页 |
·不同类型游憩林空气颗粒物日变化对比 | 第65-67页 |
·相同林型不同粒径空气悬浮颗粒物日变化比较 | 第67-69页 |
·小粒径空气颗粒物所占比例日变化 | 第69-70页 |
·北京西山游憩林空气颗粒物污染程度评价 | 第70-72页 |
·影响游憩林空气悬浮颗粒物水平的非生物因素 | 第72-87页 |
·小气候因子 | 第72-74页 |
·典型天气条件 | 第74-87页 |
·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游憩林空气微生物 | 第88-110页 |
·空气微生物含量季节变化 | 第88-89页 |
·空气微生物含量在不同季节的日变化 | 第89-96页 |
·三种游憩林空气微生物含量总体日变化 | 第89-94页 |
·不同游憩林空气微生物含量日变化比较 | 第94-96页 |
·北京西山典型游憩林空气微生物污染程度评价 | 第96页 |
·影响游憩林空气微生物含量的环境因子分析 | 第96-109页 |
·小气候因素 | 第96-98页 |
·典型天气条件 | 第98-109页 |
·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六章 游憩林空气负离子水平 | 第110-130页 |
·空气负离子水平季节变化 | 第110-113页 |
·空气负离子水平日变化 | 第113-117页 |
·春季 | 第113-114页 |
·夏季 | 第114-115页 |
·秋季 | 第115-116页 |
·冬季 | 第116-117页 |
·以空气负离子为标志的北京西山游憩林空气质量评价 | 第117-120页 |
·影响游憩林空气负离子水平的环境因子分析 | 第120-129页 |
·小气候因子 | 第120-122页 |
·典型天气条件 | 第122-129页 |
·小结 | 第129-130页 |
第七章 游憩林有机挥发物 | 第130-143页 |
·侧柏林主要BVOC 成分及变化简要介绍 | 第130-135页 |
·侧柏林BVOC 成分 | 第130-131页 |
·侧柏林BVOC 浓度变化 | 第131-135页 |
·黄栌林主要挥发物成分及变化 | 第135-141页 |
·不同季相黄栌林有机挥发物成分 | 第135-138页 |
·黄栌林主要挥发物浓度的季节变化 | 第138-139页 |
·黄栌林主要挥发物浓度的日变化 | 第139-141页 |
·小结 | 第141-143页 |
第八章 游憩林生态保健功能指标之间的关系 | 第143-156页 |
·空气悬浮颗粒物、空气微生物及空气负离子三者间的关系 | 第143-146页 |
·不同粒径空气悬浮颗粒物之间的相关性 | 第143-144页 |
·空气微生物与空气颗粒物的关系 | 第144-145页 |
·空气负离子与空气颗粒物的关系 | 第145页 |
·空气负离子与空气微生物的关系 | 第145-146页 |
·游憩林BVOC 与其他保健指标间的关系 | 第146-154页 |
·BVOC 与空气微生物的关系 | 第146-150页 |
·BVOC 与空气负离子的关系 | 第150-152页 |
·BVOC 与空气颗粒物的关系 | 第152-154页 |
·小结 | 第154-156页 |
第九章 游憩林空气保健指数(AHI)综合评价 | 第156-165页 |
·不包括游憩林内有机挥发物的AHI | 第156-160页 |
·AHI 季节变化 | 第157-159页 |
·AHI 日变化 | 第159-160页 |
·包括游憩林内有机挥发物的AHI | 第160-163页 |
·AHI 季节变化 | 第162页 |
·AHI 日变化 | 第162-163页 |
·小结 | 第163-165页 |
第十章 游憩林对人体的健康效应 | 第165-173页 |
·游憩林的减尘效应 | 第165-166页 |
·游憩林的抑菌效应 | 第166-167页 |
·游憩林的空气负离子增加效应 | 第167-168页 |
·游憩林对人体身心健康的影响 | 第168-172页 |
·人体对游憩林的心理感受 | 第169-170页 |
·人体对游憩林的生理反应 | 第170-172页 |
·小结 | 第172-173页 |
第十一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73-181页 |
·结论 | 第173-176页 |
·讨论 | 第176-179页 |
·展望与建议 | 第179-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203页 |
附录 | 第203-204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204-205页 |
致谢 | 第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