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农民收入问题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农户收入结构变动的相关研究 | 第13页 |
·农民增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农民持续增收途径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研究思路、框架和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 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农民收入的内涵及构成 | 第18-19页 |
·农民的定义 | 第18页 |
·农民收入的相关概念及构成 | 第18-19页 |
·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的内涵及其建立的原则 | 第19-21页 |
·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含义 | 第19页 |
·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构件 | 第19-20页 |
·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建立的原则 | 第20-21页 |
·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以李嘉图为代表的“悲观论调” | 第21页 |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 | 第21-22页 |
·产权理论 | 第22页 |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2页 |
·需求弹性理论 | 第22-23页 |
·帕累托无效率理论 | 第23页 |
·适度规模经营理论 | 第23-24页 |
3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农民收入增长变化及其特征 | 第24-36页 |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农民收入增长变化的阶段性特征 | 第24-28页 |
·第一阶段:农民收入快速增长阶段(1979—1984年) | 第25-26页 |
·第二阶段:农民收入增长回落阶段(1984—1991年) | 第26-27页 |
·第三阶段:农民收入迅速增长阶段(1991—1997年) | 第27-28页 |
·第四阶段:农民收入增长趋缓阶段(1997—2006年) | 第28页 |
·福建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动及其主要特点 | 第28-32页 |
·福建农民劳动者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 | 第30-31页 |
·福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逐步减少 | 第31-32页 |
·福建农民的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呈波动状态 | 第32页 |
·福建农民收入差距变化及特征 | 第32-36页 |
·城乡收入差距 | 第32-33页 |
·不同地市之间农民的收入差距 | 第33-34页 |
·不同收入组之间农民的收入差距 | 第34-36页 |
4 福建农民持续增收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45页 |
·福建农民持续增收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36-39页 |
·影响农民农业收入的因素 | 第36-38页 |
·影响农民非农业收入的因素 | 第38-39页 |
·福建农民持续增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39-45页 |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39-40页 |
·建立回归模型 | 第40-43页 |
·回归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5 福建农民持续增收情况比较与模式分析 | 第45-55页 |
·福建九地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较 | 第45-46页 |
·山区农民增收模式分析 | 第46-49页 |
·沿海农民增收模式分析 | 第49-55页 |
6 构建福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 第55-66页 |
·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 第55-56页 |
·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 第55页 |
·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 第55页 |
·处理好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 | 第55-56页 |
·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档次 | 第56页 |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推广新机制 | 第56-57页 |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 第56页 |
·建立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农民融为一体的农村科技创新体系 | 第56页 |
·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大科学普及和宣传力度 | 第56-57页 |
·大力建设农科教结合示范区 | 第57页 |
·发挥地区优势,构建农业结构调整新机制 | 第57-58页 |
·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 | 第57页 |
·积极调整种植业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 | 第57-58页 |
·规范市场环境,构建农产品流通的市场新机制 | 第58-59页 |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降低交易成本 | 第58-59页 |
·加快信息化建设水平 | 第59页 |
·利用现代手段 | 第59页 |
·发展配套产业 | 第59页 |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农业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 | 第59-60页 |
·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 第59-60页 |
·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 第60页 |
·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 | 第60页 |
·完善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构建“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期机制 | 第60-61页 |
·完善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 | 第60-61页 |
·建立工业反哺农业机制 | 第61页 |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持续转移的经济机制 | 第61-63页 |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 第61-62页 |
·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 第62-63页 |
·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构建农民工就业管理与社会保障机制 | 第63-64页 |
·消除农民工就业的制度性约束 | 第63页 |
·加强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 第63页 |
·增强农民工就业的能力 | 第63页 |
·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 第63-64页 |
·提升农民素质,构建农村教育发展新机制 | 第64页 |
·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倾斜 | 第64页 |
·加大对农村成人技术教育和培训的投资 | 第64页 |
·深化农村教育教学改革 | 第64页 |
·加快发展农村金融市场,构建农村金融的支农机制 | 第64-66页 |
·设立农业发展基金,逐步推行小额信贷 | 第64-65页 |
·适度放松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条件 | 第65-66页 |
7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