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Summary | 第5-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29页 |
| 第一节 口蹄疫研究进展 | 第10-20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 ·口蹄疫研究进展 | 第11-20页 |
| ·FMDV 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 第11-16页 |
| ·口蹄疫的流行及其危害 | 第16-17页 |
| ·口蹄疫疫苗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 第二节 反义核酸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 ·反义核酸的作用机理 | 第20-21页 |
| ·反义核酸技术中寡核苷酸的序列设计 | 第21页 |
| ·反义核酸技术的应用 | 第21-22页 |
| ·反义核酸技术应用中的问题与前景 | 第22-23页 |
| 第三节 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研究进展 | 第23-29页 |
| ·逆转录病毒载体 | 第23-24页 |
| ·包装细胞系 | 第24-25页 |
| ·AmphoPack293 细胞系 | 第24-25页 |
| ·逆转录病毒表达系统基本原理 | 第25页 |
| ·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的应用 | 第25-27页 |
| ·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在基因治疗方面的应用 | 第25-26页 |
| ·逆转录病毒载体在基因表达方面的应用 | 第26-27页 |
| ·逆转录病毒载体涉及的问题 | 第27-28页 |
| ·逆转录病毒载体的安全性问题 | 第27页 |
| ·基因转导的靶向性问题 | 第27-28页 |
| ·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的缺陷 | 第28页 |
| ·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在基因治疗中前景展望 | 第28-29页 |
| 研究报告 | 第29-47页 |
| 第一节 Asia I 型口蹄疫病毒双效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9-40页 |
| ·材料 | 第29-30页 |
| ·病毒、质粒、宿主菌株 | 第29-30页 |
|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 ·主要仪器 | 第30页 |
| ·方法 | 第30-37页 |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30-31页 |
| ·FMDV 总 RNA 的提取 | 第31页 |
| ·目的基因的获得 | 第31-35页 |
| ·双效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5-37页 |
| ·结果 | 第37-38页 |
| ·目的基因片段的鉴定 | 第37页 |
| ·目的基因的测序鉴定结果 | 第37-38页 |
| ·双效表达载体的鉴定 | 第38页 |
| ·讨论 | 第38-40页 |
| 第二节 AsiaI 型口蹄疫双效表达载体在 BHK-21 细胞中的表达 | 第40-47页 |
| ·材料 | 第40页 |
|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 ·主要仪器 | 第40页 |
| ·方法 | 第40-43页 |
| ·体外转染质粒的制备 | 第40-41页 |
| ·重组质粒浓度和纯度的测定 | 第41页 |
| ·转染包装细胞Ampho-Pack293 | 第41页 |
| ·假病毒的收获 | 第41页 |
| ·假病毒感染BHK-21 细胞 | 第41-42页 |
| ·目的基因的整合鉴定 | 第42页 |
| ·目的基因的转录鉴定 | 第42页 |
|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P1 基因的表达 | 第42-43页 |
| ·病毒产生抑制试验 | 第43页 |
| ·结果 | 第43-45页 |
| ·转染质粒的浓度及纯度 | 第43页 |
| ·目的基因的整合鉴定 | 第43页 |
| ·RT-PCR 检测AS 转录情况 | 第43-44页 |
|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 第44页 |
| ·病毒抑制试验 | 第44-45页 |
| ·讨论 | 第45-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 作者简介 | 第53-54页 |
| 导师简介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附录 | 第56-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