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养生思想对现代群众养生健身价值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15页 |
| ·选题依据 | 第11-14页 |
|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养生的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15页 |
| ·系统分析法 | 第15页 |
| ·比较分析法 | 第15页 |
| ·专家访谈法 | 第15-16页 |
| ·逻辑推理法 | 第16-17页 |
| 第3章 庄子养生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与社会背景 | 第17-21页 |
| ·庄子养生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 | 第17-19页 |
| ·传统养生思想的起源 | 第17页 |
| ·春秋战国时期养生文化迅速发展 | 第17-19页 |
| ·庄子养生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9-21页 |
| ·生产力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革 | 第19-20页 |
| ·战乱频繁导致民不聊生 | 第20-21页 |
| 第4章 庄子的养生思想和方法 | 第21-29页 |
| ·庄子养生思想 | 第21-25页 |
| ·"缘督以为经"、"持中之道"的养生思想 | 第21-22页 |
| ·"静以养神"、"无为"的养生思想 | 第22-23页 |
| ·"形神兼养"、"动以养形"的养生思想 | 第23-24页 |
| ·"守性节欲"、"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 | 第24-25页 |
| ·庄子养生方法 | 第25-29页 |
| ·"吐纳"与"导引"的养生方法 | 第25-26页 |
| ·"心斋"、"坐忘"的养生方法 | 第26-29页 |
| 第5章 现代群众养生健身行为现状 | 第29-33页 |
| ·现代群众养生健身的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 ·导引 | 第29-30页 |
| ·武术 | 第30页 |
| ·现代群众养生健身的特点 | 第30-31页 |
| ·养生健身具有传承性特点 | 第30-31页 |
| ·养生健身具有广泛适应性特点 | 第31页 |
| ·现代群众养生健身的功能 | 第31-33页 |
| ·娱乐身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 第31-32页 |
| ·补充先天元气,平衡人体阴阳 | 第32页 |
| ·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 第32-33页 |
| 第6章 庄子养生思想在现代群众养生健身价值的体现 | 第33-41页 |
| ·庄子养生为现代群众科学养生健身提供了思想基础 | 第33-36页 |
| ·"形神兼养"是"身心健康"的基础 | 第33-34页 |
| ·"持中之道"是"社会适应"的基础 | 第34-35页 |
| ·"顺应自然"有利于人与环境自然的和谐相处 | 第35-36页 |
| ·庄子养生思想为现代群众养生健身提供新的观念 | 第36-37页 |
| ·树立养生健身的整体观 | 第36页 |
| ·树立养生健身动静结合观 | 第36-37页 |
| ·树立养生健身的心性修养观 | 第37页 |
| ·养生健身要结合良好的生活习惯 | 第37页 |
| ·庄子养生思想与现代人群对健康需求的统一 | 第37-39页 |
| ·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 | 第38页 |
| ·具有调节心理的功效 | 第38-39页 |
| ·具有放松身心、缓解疲劳的功效 | 第39页 |
| ·庄子养生思想与现代终身体育观的契合 | 第39-41页 |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1-43页 |
| ·结论 | 第41页 |
| ·建议 | 第4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