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仔猪黄白痢病原菌的研究进展 | 第13-23页 |
| 第一章 分类及主要特征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致病力与毒力因子 | 第14-16页 |
| ·粘附素 | 第14-15页 |
| ·特征简述 | 第14-15页 |
| ·肠毒素 | 第15-16页 |
| ·特征简述 | 第15页 |
| ·致病性 | 第15-16页 |
| ·内毒素及其致病性 | 第16页 |
| ·溶血素 | 第16页 |
| 第三章 O抗原群与致病性 | 第16页 |
| 第四章 日龄、肠道受体与致病性的关系 | 第16-17页 |
| 第五章 抗性质粒与耐药性的研究 | 第17-18页 |
| 第六章 大肠杆菌的防治 | 第18-22页 |
| ·疫苗预防 | 第18-19页 |
| ·血清预防 | 第19页 |
| ·微生态制剂防治 | 第19-20页 |
| ·药物防治 | 第20页 |
| ·抗生素药物防治 | 第20页 |
| ·中药防治 | 第20页 |
| ·抗体防制 | 第20-21页 |
| ·口服蛋白酶预防 | 第21页 |
| ·综合防治 | 第21-22页 |
| 第七章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 第22-23页 |
| ·关于仔猪白痢的病原 | 第22页 |
| ·关于断奶仔猪腹泻 | 第22页 |
| ·出血性肠炎 | 第22-23页 |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23-43页 |
| 第一章 吉林地区仔猪黄白痢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23-27页 |
| ·调查方法与内容 | 第23-24页 |
| ·调查范围 | 第23页 |
| ·调查时间 | 第23页 |
| ·调查仔猪 | 第23页 |
| ·调查方法 | 第23-24页 |
| ·结果 | 第24-26页 |
| ·发病情况 | 第24页 |
| ·发病症状、剖检变化 | 第24-25页 |
| ·环境因素 | 第25-26页 |
| ·讨论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吉林地区仔猪黄白痢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 第27-34页 |
| ·材料 | 第27-28页 |
| ·病料 | 第27页 |
| ·培养基及试剂 | 第27页 |
| ·实验动物 | 第27页 |
| ·大肠杆菌O 抗原单因子血清 | 第27页 |
| ·参考菌株 | 第27页 |
| ·实验设备 | 第27-28页 |
| ·方法 | 第28-29页 |
|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8页 |
| ·生化鉴定 | 第28页 |
| ·大肠杆菌O 抗原血清型鉴定 | 第28页 |
| ·致病性实验 | 第28页 |
| ·优势血清型菌株免疫原性测定 | 第28-29页 |
| ·结果 | 第29-32页 |
| ·致病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结果 | 第29-32页 |
| ·大肠杆菌O 抗原血清型鉴定结果 | 第32页 |
| ·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 | 第32页 |
| ·优势血清型菌株的免疫原性测定结果 | 第32页 |
| ·讨论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仔猪黄白痢大肠杆菌灭活疫苗制备及预防效果实验 | 第34-42页 |
| ·材料 | 第34-35页 |
| ·制苗菌种 | 第34页 |
| ·K88K99 基因工程疫苗 | 第34页 |
| ·培养基 | 第34页 |
| ·实验动物 | 第34-35页 |
| ·方法 | 第35-37页 |
| ·种子培养 | 第35页 |
| ·增菌培养 | 第35页 |
| ·灭活 | 第35页 |
| ·浓缩 | 第35页 |
| ·加入佐剂 | 第35页 |
| ·菌苗检验 | 第35-36页 |
| ·临床预防实验 | 第36-37页 |
| ·结果 | 第37-41页 |
| ·无菌检验 | 第37页 |
| ·安全性检验结果 | 第37页 |
| ·最小免疫剂量测定结果 | 第37-40页 |
| ·疫苗猪体效力试验结果 | 第40页 |
| ·保存期测定 | 第40页 |
| ·临床预防实验 | 第40页 |
| ·初乳抗体效价检测结果 | 第40-41页 |
| ·讨论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作者简历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