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2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 第20-28页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20-21页 |
·“天人合一” | 第20页 |
·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 第20页 |
·可持续发展内涵的诠释 | 第20-21页 |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 第21-22页 |
·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 第22-24页 |
·能源可持续利用 | 第22页 |
·发展循环经济 | 第22-23页 |
·加强自然资源管理 | 第23-24页 |
·开展生态国际贸易 | 第24页 |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 第24-28页 |
·环境政策 | 第24-26页 |
·科技政策 | 第26页 |
·不同层面的政策执行 | 第26-28页 |
3 生态补偿体系的组成 | 第28-37页 |
·生态补偿 | 第28页 |
·生态补偿的定义 | 第28页 |
·生态补偿与生态补偿制度和体系之间的关系 | 第28页 |
·生态补偿的主客体、原则、方式和标准 | 第28-30页 |
·补偿的主客体 | 第28-29页 |
·补偿的原则 | 第29页 |
·补偿的方式 | 第29页 |
·补偿的标准 | 第29-30页 |
·生态补偿的类型 | 第30-31页 |
·资源价值论意义上的生态补偿和公共投资意义上的生态补偿 | 第30-31页 |
·抑损性生态补偿和增益性生态补偿 | 第31页 |
·受益者生态补偿和对受损者生态补偿 | 第31页 |
·实施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 第31-34页 |
·环境经济学与循环经济理论 | 第32页 |
·公共物品理论和庇古经济学的外部性分析 | 第32-33页 |
·科斯定理和产权制度 | 第33页 |
·卡尔多——希克斯改进 | 第33-34页 |
·生态学理论 | 第34页 |
·实施生态补偿的现实基础 | 第34-35页 |
·法律的支持和战略的提出 | 第34页 |
·实现贫困——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发展的需要 | 第34-35页 |
·社会的共识 | 第35页 |
·雄厚的财力支撑 | 第35页 |
·实施生态补偿的意义 | 第35-37页 |
·建立生态补偿体系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 第35-36页 |
·建立生态补偿可以有效调节利益分配格局,化解社会矛盾 | 第36页 |
·建立生态补偿可以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政策支持 | 第36-37页 |
4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补偿的关系 | 第37-40页 |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补偿的关系 | 第37-38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实施生态补偿的依据之一 | 第37页 |
·实施生态补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 | 第37-38页 |
·生态责任是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承担的责任 | 第38-39页 |
·生态责任的内涵 | 第38页 |
·政府承担生态责任的必要性 | 第38-39页 |
·生态责任与生态补偿的关系 | 第39-40页 |
5 我国当前实施的生态补偿政策概述 | 第40-47页 |
·中央政府层面 | 第40-41页 |
·地方政府层面 | 第41-42页 |
·企业层面——以首钢为例 | 第42-43页 |
·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分析我国当前实施的生态补偿政策 | 第43-47页 |
·唯 GDP 政绩观导致生态补偿体系建设的滞后 | 第43页 |
·现行实施的生态补偿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3-46页 |
·现行对生态补偿的研究微观较多,从政府管理和宏观角度分析的少 | 第46-47页 |
6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补偿体系的构建 | 第47-55页 |
·构建的前提 | 第47页 |
·确立生态补偿的优先次序 | 第47-48页 |
·法律和政策的制定 | 第48-49页 |
·补偿依据和标准 | 第49页 |
·生态补偿的手段 | 第49-52页 |
·政府手段 | 第49-50页 |
·市场手段 | 第50-52页 |
·管理机构的设置 | 第52页 |
·责任划分和奖惩机制 | 第52页 |
·近期需要重点转变的政策理念 | 第52-54页 |
·把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上升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 第52-53页 |
·要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生态补偿体系,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区域性单一性补偿体系的构建上 | 第53-54页 |
·中央政府层面的生态补偿体系基本架构构想 | 第54-55页 |
7 结论和建议 | 第55-59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55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55-56页 |
·对中央政府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补偿体系的建议 | 第56-59页 |
·时机已成熟,应尽快建立 | 第56页 |
·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 第56页 |
·完善与生态补偿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生态补偿的基础研究工作 | 第56-57页 |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鼓励补偿模式创新 | 第57页 |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的监管评估机制 | 第57页 |
·进行生态流域共建共享生态区新机制的试点 | 第57页 |
·以科技发展为依托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 第63页 |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3页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主要社会实践 | 第63页 |
3. 所获荣誉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