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论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之完善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7页
引言第7-9页
第一章 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基本问题概述第9-23页
   ·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理论分析第9-12页
     ·证据失权制度的概念第9页
     ·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构成要件第9-12页
       ·证据失权制度的主体第9-10页
       ·证据失权制度的期限第10-11页
       ·证据失权制度的主观可归责性第11页
       ·证据失权制度的后果第11-12页
       ·证据失权的例外情形第12页
   ·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价值分析第12-20页
     ·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价值目标第12-14页
     ·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确立的必要性第14-15页
     ·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平衡理念与价值冲突第15-19页
       ·诉讼正义与诉讼效率的外部平衡选择第16-17页
       ·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内部平衡选择第17-18页
       ·利益衡量原则与诚实信用原则在解决价值冲突时的体现第18-19页
     ·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局限性第19-20页
   ·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历史沿革第20-23页
     ·第一阶段:法定顺序主义第20-21页
     ·第二阶段:自由顺序主义第21页
     ·第三阶段:证据适时提出主义第21-23页
第二章 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横向比较与探究第23-33页
   ·国外以及我国台湾、澳门地区民事证据失权制度之探究第23-29页
     ·美国的证据失权制度第23-25页
     ·德国的证据失权制度第25-26页
     ·法国的证据失权制度第26-27页
     ·日本的证据失权制度第27-28页
     ·我国台湾、澳门地区的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第28-29页
   ·两大法系证据失权制度存在的相似分析与差异比较第29-33页
第三章 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纵向发展与现状剖析第33-52页
   ·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纵向发展第33-36页
   ·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相关规定第36-43页
     ·有关举证时限的规定第36-41页
       ·举证期限的确定第37-38页
       ·举证期限的延长第38页
       ·举证期限的重新确定第38-41页
         ·诉讼请求的变更(广义)第39页
         ·法院对诉讼请求的告知变更第39-40页
         ·其他特殊情形第40-41页
       ·证据失权的临界点第41页
     ·证据失权的后果以及例外情形第41-43页
       ·证据失权后果第41-42页
       ·证据失权的例外情形第42-43页
   ·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缺陷与反思第43-52页
     ·从制度运行之背景来看,现行证据失权制度的观念环境有缺失第43-44页
     ·从制度运行之基础来看,现行证据失权制度相关规定存在不合理之处第44-48页
       ·在立法层次上,现行证据失权制度的法律基础存有严重缺陷第44-45页
       ·举证期限的相关规定不够明晰第45-47页
       ·现行证据失权制度与"新的证据"关系定位不尽合理第47-48页
     ·从制度运行之救济来看,现行证据失权制度配备的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第48-52页
       ·我国审前准备程序并不完备第48-49页
       ·被告答辩失权制度的不当缺位第49-50页
       ·法官释明权制度的规定不健全,缺乏应有的强制力第50-51页
       ·我国律师整体素质不高,参差不齐第51-52页
第四章 我国民事证据失权体系的本土化构建与保障机制之完善第52-61页
   ·确立与完善我国民事证据失权的平衡理念第52页
   ·改革与构建我国本土化的民事证据失权体系第52-55页
     ·完善举证期限的相关立法第53-54页
     ·合理界定"新的证据"的定位第54-55页
   ·创设与加强我国民事证据失权的程序保障体系第55-61页
     ·完善并强化我国的审前准备程序第56-59页
       ·强化证据交换制度的基本功能第56-57页
       ·借鉴证据调取令状制度,增强当事人的举证能力第57-58页
       ·创设当事人照会制度第58-59页
     ·建立答辩失权制度第59页
     ·完善法官释明权制度第59-60页
     ·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律师群体,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第60-61页
结论第61-62页
注释第62-65页
参考文献第65-67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7-68页
致谢第68-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5GHz射频接收机中低噪声放大器和下变频器的设计
下一篇:锁相环用新型全差分CMOS电荷泵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