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引言 | 第10-13页 |
| ·串补线路保护研究及暂态仿真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 第13-16页 |
| ·特高压交流输电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 第16-18页 |
|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8-20页 |
| 2 可控串补(TCSC)电网故障暂态仿真技术研究与实现 | 第20-29页 |
| ·可控串补电网暂态仿真的背景与现实意义 | 第20-21页 |
| ·基于PSCAD/EMTDC 可控串补电网暂态仿真技术研究 | 第21-28页 |
| ·可控串补电网故障暂态仿真要求 | 第21-22页 |
| ·串补系统电网络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2-23页 |
| ·串补系统主电路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3-25页 |
| ·串补本体控制模型的建立 | 第25-26页 |
| ·串补本体保护模型与线路保护模型的建立 | 第26-27页 |
| ·人机界面与数据显示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3 伊冯串补线路继电保护行为的仿真及研究 | 第29-45页 |
| ·伊冯串补线路保护配置与功能 | 第29-35页 |
| ·伊冯串补线路故障暂态仿真与保护行为分析 | 第35-43页 |
| ·伊冯串补系统MOV 大电流保护的保护范围 | 第35-38页 |
| ·对伊冯同杆并架线路的跨线故障的动作情况及其分析 | 第38-40页 |
| ·对可控串补强补方式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0页 |
| ·在冯屯-大庆段加设成三回线路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0-42页 |
| ·伊冯串补线路故障对邻近线路保护动作的影响仿真及结论 | 第42-43页 |
| ·工程运行建议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4 特高压线路的仿真技术研究与实现 | 第45-52页 |
| ·特高压线路仿真的背景与现实意义 | 第45-46页 |
| ·基于PSCAD/EMTDC 特高压电网仿真技术研究 | 第46-51页 |
| ·特高压电网的特点及仿真要求 | 第46-47页 |
| ·特高压线路设备的特殊性 | 第47-50页 |
| ·特高压电网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5 特高压线路系统参数、结构对电磁暂态的影响的仿真及结论 | 第52-62页 |
| ·特高压试验示范线路仿真模型 | 第52-55页 |
| ·特高压示范线路系统参数、结构对电磁暂态的影响的仿真 | 第55-59页 |
| ·特高压线路系统等值参数对电磁暂态的影响 | 第56-57页 |
| ·特高压线路结构对电磁暂态的影响 | 第57-59页 |
| ·特高压线路故障时刻对电磁暂态的影响 | 第59-60页 |
| ·工程运行建议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6 动模试验输电线路设计仿真分析 | 第62-68页 |
| ·动模试验输电线路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 第62页 |
| ·π 型和 T 型链形线路的输电线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62-63页 |
| ·π 型和 T 型链形线路的仿真比较分析 | 第63-66页 |
| ·内部短路时三种模型仿真对比 | 第64-65页 |
| ·外部短路时三种模型的仿真对比 | 第65-66页 |
| ·动模试验输电线路设计的建议 | 第66-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7 全文总结 | 第68-70页 |
| ·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 ·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 附录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
| 附录2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工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