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法上的利益返还请求权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一、域外主要国家的利益返还请求权立法概况 | 第14-23页 |
(一) 大陆法系国家利益返还请求权的立法概况 | 第14-19页 |
1. 德国利益返还请求权的立法概况 | 第14-17页 |
2. 日本利益返还请求权的立法概况 | 第17-19页 |
(二) 英美法系国家利益返还请求权的立法概况 | 第19-23页 |
1. 英国不设立利益返还请求权的原因分析 | 第19-20页 |
2. 美国不设立利益返还请求权的原因分析 | 第20-23页 |
二、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性质分析 | 第23-31页 |
(一) 学界关于利益返还请求权性质的观点及评价 | 第23-27页 |
1. 票据上的权利说 | 第23页 |
2. 票据残留物说和票据权利变形物说 | 第23-24页 |
3. 损害赔偿请求权说 | 第24-25页 |
4. 合同之债的请求权说 | 第25-26页 |
5. 票据法定的特别请求权说 | 第26页 |
6.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说 | 第26-27页 |
(二) 本文的观点 | 第27-31页 |
1. 从法理基础看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性质 | 第27-28页 |
2. 从构成要件看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性质 | 第28-31页 |
三、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构成要件 | 第31-36页 |
(一) 当事人适格 | 第31-33页 |
1. 请求权人适格 | 第31-32页 |
2. 义务人的适格 | 第32-33页 |
(二) 票据权利曾经有效存在 | 第33-34页 |
(三) 票据权利因时效届满或手续欠缺而消灭 | 第34-35页 |
(四) 出票人或承兑人取得票据上的利益 | 第35-36页 |
四、利益返还请求权的行使及其相关问题 | 第36-41页 |
(一) 利益返还请求权的行使 | 第36-39页 |
1. 利益返还的范围 | 第36-37页 |
2. 利益返还请求权的行使方式 | 第37页 |
3. 利益返还义务人承担责任的方式 | 第37-38页 |
4. 利益返还请求权的转让方式 | 第38页 |
5. 利益返还请求权的履行地 | 第38-39页 |
6. 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抗辩 | 第39页 |
(二) 利益返还请求权的诉讼 | 第39-41页 |
1. 利益返还请求权的诉讼时效 | 第39-40页 |
2. 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诉讼管辖 | 第40页 |
3. 利益返还请求权的举证责任分配 | 第40-41页 |
五、我国利益返还请求权的完善 | 第41-47页 |
(一) 我国关于利益返还请求权的规定 | 第41-42页 |
(二) 我国利益返还请求权的缺陷 | 第42-45页 |
1. 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性质界定不明确 | 第42-43页 |
2. 记载事项欠缺的表述存在逻辑上的错误 | 第43-44页 |
3. 我国规定的利益返还范围不合理 | 第44页 |
4. 我国利益返还请求权的其他问题 | 第44-45页 |
(三) 我国利益返还请求权的修改建议 | 第45-47页 |
1. 应对利益返还请求权性质作明确界定 | 第45页 |
2. 应将记载事项欠缺的表述作修改 | 第45页 |
3. 应对利益返还请求权的范围作合理修改 | 第45-46页 |
4. 应对利益返还请求权的行使作具体规定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