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 ·政府与市场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 第13-14页 |
| ·债务风险及其在高校中的体现 | 第14-16页 |
| ·相关约定 | 第16-17页 |
| ·高校的概念约定 | 第16页 |
| ·负债的概念约定 | 第16-17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20页 |
|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第2章 高校债务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 ·系统论 | 第20页 |
| ·公共财政理论 | 第20-21页 |
| ·风险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2-23页 |
| ·公司治理理论 | 第23页 |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3-25页 |
| 第3章 高校债务风险的特征 | 第25-28页 |
| ·高校债务风险具有潜伏性 | 第25-26页 |
| ·高校债务风险具有转嫁性 | 第26页 |
| ·高校债务风险具有与收益的非相关性 | 第26页 |
| ·高校债务风险具有与政策的相关性 | 第26-27页 |
| ·高校债务风险具有可控制性 | 第27-28页 |
| 第4章 高校债务风险形成与扩大的现实原因 | 第28-40页 |
| ·高校债务风险形成与扩大的外部原因 | 第28-35页 |
| ·政府行为是高校负债的最直接原因 | 第29-32页 |
| ·学费增长空间有限难以维持高校的正常运转 | 第32-33页 |
| ·校友、企事业单位捐赠增长后劲不足限制了高校的融资渠道 | 第33-34页 |
| ·银行盲目提供贷款成为高校负债的推手 | 第34-35页 |
| ·高校债务风险形成与扩大的内部原因 | 第35-39页 |
| ·财务管理混乱加剧高校债务风险 | 第36-38页 |
| ·教学、行政管理混乱加剧高校债务风险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5章 高校债务风险的防范策略 | 第40-53页 |
| ·建立基于现金流量的高校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 第40-46页 |
| ·建立高校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 第40页 |
| ·高校债务风险预警指标分析引入现金流量概念的理论依据 | 第40页 |
| ·构建高校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40-41页 |
| ·现金流量预警指标的设计 | 第41-44页 |
| ·高校债务预警综合指数模型的建立 | 第44-46页 |
| ·严格实施高校贷款规模控制模型 | 第46-53页 |
| ·教育、财政主管部门关于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模型 | 第46-48页 |
| ·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新模型 | 第48-53页 |
| 第6章 高校债务风险的化解策略 | 第53-62页 |
| ·政府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 第53-57页 |
|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革财政拨款体制 | 第53页 |
| ·调整学费结构,提高学费标准 | 第53-54页 |
| ·全面落实办学自主权,明晰高校和国家的产权关系 | 第54页 |
| ·积极支持多元化办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 第54-55页 |
| ·建立教育担保机构,为高校提供融资担保 | 第55页 |
| ·建立大额贷款备案制度和告诫制度 | 第55页 |
| ·改革高校财务制度,完善财务核算体系 | 第55-57页 |
| ·高校强化内部治理 | 第57-59页 |
| ·科学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 | 第57页 |
| ·正确把握负债规模,优化负债结构 | 第57-58页 |
| ·统一思想认识,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 | 第58页 |
| ·强化贷款管理意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 第58-59页 |
| ·创新财务管理思想,建立高校偿债基金制度 | 第59页 |
| ·提高办学质量,增加办学效益 | 第59页 |
| ·银行加强外部监管 | 第59-62页 |
| ·完善金融机构对高校授信的评价体系 | 第60页 |
| ·加强贷前项目审查,严格控制放贷规模 | 第60页 |
| ·加强贷后管理,努力保证资金回笼 | 第60页 |
| ·收集储备高校贷款业务的评价记录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