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6页 |
Abstract | 第16-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52页 |
第一节 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 | 第19-27页 |
1. 水体富营养化概述 | 第19-20页 |
2. 蓝藻水华的成因与危害 | 第20-27页 |
·蓝藻水华的成因 | 第20-24页 |
·蓝藻水华的危害 | 第24-25页 |
·蓝藻水华的预防和控制 | 第25-27页 |
第二节 蓝藻毒素及其危害 | 第27-31页 |
1. 蓝藻毒素的种类 | 第27-29页 |
·肝毒素 | 第27-28页 |
·神经毒素 | 第28-29页 |
·其它毒素 | 第29页 |
2. 蓝藻毒素的危害 | 第29-31页 |
第三节 微囊藻毒素 | 第31-38页 |
1. 微囊藻毒素的产生 | 第31-32页 |
2. 微囊藻毒素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 第32-34页 |
3. 微囊藻毒素的检测 | 第34-35页 |
4. 微囊藻毒素的降解 | 第35-38页 |
第四节 微囊藻毒素对生物的生理生态学效应研究 | 第38-49页 |
1. 微囊藻毒素的毒性 | 第38-39页 |
·肝毒性 | 第38页 |
·肾毒性 | 第38-39页 |
·肠毒性 | 第39页 |
·其它毒性 | 第39页 |
2 微囊藻毒素的毒性作用机制 | 第39-41页 |
·蛋白磷酸酶的抑制 | 第39-40页 |
·氧化胁迫和凋亡 | 第40-41页 |
3. 微囊藻毒素对生物的生理生态学效应 | 第41-49页 |
·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及动物的影响 | 第41-45页 |
·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 第41-42页 |
·微囊藻毒素对动物的影响 | 第42-45页 |
·微囊藻毒素对植物的影响 | 第45-47页 |
·微囊藻毒素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 第45-46页 |
·微囊藻毒素对大型植物的影响 | 第46-47页 |
·微囊藻毒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 第47-49页 |
第五节 微生物功能类群 | 第49-51页 |
第六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51-52页 |
第二章 微囊藻毒素的制备与分析 | 第52-55页 |
1. 引言 | 第52-5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53-54页 |
·材料 | 第53页 |
·方法 | 第53-5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4-55页 |
第三章 微囊藻毒素对典型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55-74页 |
第一节 微囊藻毒素对典型微生物生长及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55-66页 |
1. 引言 | 第55-56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56-57页 |
·毒素的制备和分析 | 第56页 |
·菌株 | 第56页 |
·毒素的处理和生长测定 | 第56页 |
·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 | 第56-57页 |
·统计分析 | 第57页 |
3. 结果 | 第57-63页 |
·MC-RR 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生长的影响 | 第57-58页 |
·MC-RR 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58-60页 |
·MC-RR 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60-62页 |
·MC-RR 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4. 讨论 | 第63-66页 |
第二节 微囊藻毒素对典型微生物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 第66-74页 |
1. 引言 | 第66-67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67-68页 |
·毒素的制备和分析 | 第67页 |
·菌株 | 第67页 |
·MC-RR 的处理 | 第67页 |
·统计分析 | 第67-68页 |
3. 结果 | 第68-72页 |
·MC-RR 对溶菌酶渗透性的影响 | 第68页 |
·MC-RR 对细胞内大分子物质释放的影响 | 第68-72页 |
4. 讨论 | 第72-74页 |
第四章 微囊藻毒素对典型微生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74-95页 |
第一节 微囊藻毒素对大肠杆菌的氧化胁迫效应 | 第74-87页 |
1. 引言 | 第74-75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75-78页 |
·菌株 | 第75页 |
·MC-RR 处理 | 第75页 |
·酶液的提取 | 第75-76页 |
·ROS 含量的测定 | 第76页 |
·TBARS 含量的测定 | 第76页 |
·SOD 活性的测定 | 第76-77页 |
·CAT 活性的测定 | 第77页 |
·GR 活性的测定 | 第77页 |
·GSH 含量的测定 | 第77-78页 |
·测定原理 | 第77页 |
·GSH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77-78页 |
·GSH 含量的测定 | 第78页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78页 |
·统计分析 | 第78页 |
3. 结果 | 第78-84页 |
·MC-RR 对大肠杆菌细胞内 ROS 含量的影响 | 第78-79页 |
·MC-RR 对大肠杆菌细胞内 TBARS 含量的影响 | 第79-80页 |
·MC-RR 对大肠杆菌细胞内 SOD 活性的影响 | 第80-81页 |
·MC-RR 对大肠杆菌细胞内 CAT 活性的影响 | 第81-82页 |
·MC-RR 对大肠杆菌细胞内 GR 活性的影响 | 第82-83页 |
·MC-RR 对大肠杆菌细胞内 GSH 含量的影响 | 第83-84页 |
4. 讨论 | 第84-87页 |
第二节 微囊藻毒素对枯草杆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87-95页 |
1. 引言 | 第87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87-89页 |
·菌株 | 第87页 |
·MC-RR 处理 | 第87页 |
·酶液的提取 | 第87-88页 |
·SOD 活性的测定 | 第88页 |
·CAT 活性的测定 | 第88页 |
·TBARS 含量的测定 | 第88页 |
·GR 活性的测定 | 第88页 |
·GSH 含量的测定 | 第88页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88页 |
·统计分析 | 第88-89页 |
3. 结果 | 第89-95页 |
·MC-RR 对枯草芽孢杆菌氧化胁迫的剂量效应 | 第89-91页 |
·10 mg/L MC-RR 对枯草芽孢杆菌氧化胁迫的时间效应 | 第91-93页 |
4 讨论 | 第93-95页 |
第五章 微囊藻毒素对反硝化细菌和有机磷细菌生理功能的影响 | 第95-125页 |
第一节 反硝化细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 第96-103页 |
1 引言 | 第96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96-99页 |
·反硝化细菌的分离 | 第96-97页 |
·反硝化细菌培养基 | 第96-97页 |
·反硝化细菌分离 | 第97页 |
·形态观察 | 第97页 |
·16S rDNA 的PCR 扩增和测序 | 第97-99页 |
·样品处理 | 第97页 |
·PCR 反应体系 | 第97-98页 |
·PCR 反应条件 | 第98页 |
·PCR 产物的测序及序列结果分析 | 第98-99页 |
3 结果 | 第99-103页 |
·菌株DN-3 和DN-5 的反硝化能力检测 | 第99-100页 |
·菌株 DN-3 和 DN-5 的形态特征 | 第100页 |
·菌株 DN-3 和 DN-5 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100-103页 |
第二节 微囊藻毒素对反硝化细菌生理功能的影响 | 第103-113页 |
1 引言 | 第10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03-104页 |
·菌株 | 第103页 |
·MC-RR 处理 | 第103-104页 |
·NO_3~-和NO_2~-含量的测定 | 第104页 |
·NR 的测定 | 第104页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104页 |
·统计分析 | 第104页 |
3 结果 | 第104-110页 |
·MC-RR 对反硝化细菌生长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MC-RR 对反硝化细菌培养液中 NO_3~-百分率含量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MC-RR 对反硝化细菌培养液中NO_2~-含量的影响 | 第106-109页 |
·MC-RR 对反硝化细菌细胞内 NR 活性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4 讨论 | 第110-113页 |
第三节 有机磷细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 第113-119页 |
1 引言 | 第11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13-115页 |
·有机磷细菌的分离 | 第113页 |
·形态观察 | 第113-114页 |
·16S rDNA 的 PCR 扩增和测序 | 第114-115页 |
·样品处理 | 第114页 |
·PCR 反应体系 | 第114页 |
·PCR 反应条件 | 第114页 |
·PCR 产物的测序及序列结果分析 | 第114-115页 |
3 结果 | 第115-119页 |
·菌株 P-1 和 P-2 的形态特征 | 第115-117页 |
·菌株 P-1 和 P-2 的解磷能力检测 | 第117页 |
·菌株 P-1 和 P-2 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117-119页 |
第四节 微囊藻毒素对有机磷细菌生理功能的影响 | 第119-125页 |
1 引言 | 第119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19-120页 |
·菌株 | 第119页 |
·MC-RR 处理 | 第119-120页 |
·可溶性磷酸盐含量的测定 | 第120页 |
·ACP 和 ALP 活性的测定 | 第120页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120页 |
·统计分析 | 第120页 |
3 结果 | 第120-123页 |
·MC-RR 对有机磷细菌生长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MC-RR 对 ACP 和 AKP 活性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MC-RR 对可溶性磷酸盐含量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4 讨论 | 第123-125页 |
第六章 小结与展望 | 第125-128页 |
1 小结 | 第125-126页 |
2 展望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7页 |
在读期间论文写作与发表情况 | 第147-148页 |
致谢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