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Contents | 第7-11页 |
中文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绪论 | 第14-19页 |
·新吋期之前少年儿童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新时期以来少年儿童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 第15-19页 |
·少年儿童电视剧的复苏期(1977—1983) | 第15页 |
·少儿电视剧的曲折发展期(1984—1996) | 第15-16页 |
·少儿电视剧的持续发展期(1997年至今) | 第16-19页 |
第一章 少儿题材电视剧的表现特征 | 第19-31页 |
·少儿题材电视剧的美学特征 | 第19-22页 |
·少儿电视剧的美学特征 | 第19-20页 |
·创作中如何建立少儿剧的美学特征 | 第20-22页 |
·题材的定位与选取原则 | 第22-24页 |
·少儿电视剧的题材选择现状 | 第23页 |
·少儿电视剧的题材定位与选取原则 | 第23-24页 |
·不同题材中相对应的典型形象 | 第24-31页 |
·幼儿题材电视剧中的典型形象 | 第25-26页 |
·儿童题材电视电视剧中的典型形象 | 第26-29页 |
·青少年题材电视剧中的典型形象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少儿题材电视剧的情节安排和角色塑造 | 第31-37页 |
·情节:黑暗中的舞者 | 第31-32页 |
·少年儿童电视剧情节设置的容量受限 | 第31-32页 |
·少年儿童电视剧情节发展的场景设置较单一 | 第32页 |
·少年儿童电视剧情节所涉的人物性格和关系较单纯 | 第32页 |
·角色塑造:创作与接受的主体 | 第32-34页 |
·少年儿童电视剧中的人物塑造是贯穿全片的灵魂 | 第33页 |
·少年儿童电视剧中的人物是少年儿童模仿的重要对象 | 第33-34页 |
·少年儿童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是少儿成功健康地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 第34页 |
·创作中的游戏精神 | 第34-37页 |
·将教育的作用巧妙地融于游戏规则之中 | 第35页 |
·少年儿童电视剧创作中的游戏精神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电视文化与少儿的社会化 | 第37-44页 |
·电视的声画合一满足了少年儿童的需要 | 第37-39页 |
·印刷媒介对少儿受众的限制 | 第37页 |
·电视媒介对于少儿接受的相对优势 | 第37-38页 |
·电视的声画合一满足了少年儿童的需要 | 第38-39页 |
·电视文化与少年儿童的社会化 | 第39-41页 |
·电视媒介在少儿社会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 第39-40页 |
·电视媒介在少儿社会化过程中的消极作用 | 第40-41页 |
·电视,缩小了少年儿童与社会的距离 | 第41-44页 |
·电视让少年儿童“看” | 第41页 |
·电视让少年儿童“无所不及”地看 | 第41页 |
3 3 .3 电视让少年儿童“无所避讳”地看 | 第41-42页 |
·电视让少年儿童“无所不识”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少儿电视剧:少儿健康顺利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 第44-51页 |
·少儿电视剧中的非道德化倾向 | 第44-46页 |
·少儿电视剧对少儿社会性进程影响的作用机制 | 第44-45页 |
·少儿电视剧中非道德化倾向的表现 | 第45-46页 |
·非道德化倾向对少儿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 第46-48页 |
·少儿剧中夸大的表现方式易误导少儿的理解 | 第46-47页 |
·少儿剧中紧张惊险的情节易对少儿社会情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 第47页 |
·少儿剧中的暴力、男女情的过分渲染直接影响少儿的侵犯行为 | 第47页 |
·少儿剧的连续播放使少儿的思考能力受到限制,进而影响了他们的传统写作方式 | 第47-48页 |
·少儿剧中的无效信息干扰了少儿们对知识的了解和判断 | 第48页 |
·发挥传媒的促进作用,促进少年儿童社会化的发展 | 第48-51页 |
·少儿剧的编导们在创作作品时应该适应少年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征 | 第49页 |
·强化家长的引导作用,帮助少儿选择适合的电视剧 | 第49-50页 |
·社会各界力量共同作用,帮助少儿社会化的健康顺利发展 | 第50-51页 |
结语 少儿本位:少儿题材电视剧的未来发展 | 第51-57页 |
·我国少儿题材电视剧的未来发展 | 第51-55页 |
·尊重少儿天性需要教育观念的转变 | 第51-53页 |
·变换创作角度需要树立典型形象 | 第53页 |
·坚持少儿本位需要创作者换位思考 | 第53-55页 |
·如何走向世界 | 第55-57页 |
·少儿剧要表现全世界人类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要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 | 第55-56页 |
·少儿剧应坚持民族性的根本特质 | 第56页 |
·吸引入、感染人的故事情节,是优秀少儿剧的关键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