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时代中学德育网络模式的构建--以平顶山市市直中学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11页 |
·选题背景与目的 | 第8-10页 |
·研究方法和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德育模式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国内德育模式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国外德育模式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中学德育网络模式的相关概念及理性分析 | 第15-28页 |
·德育网络模式的相关理论概念及其功能 | 第15-21页 |
·德育网络模式的相关理论概念 | 第15-17页 |
·德育网络模式的功能 | 第17-19页 |
·建立德育网络模式的必要性 | 第19-21页 |
·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理性分析 | 第21-24页 |
·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 第21-23页 |
·中学生网络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互联网时代中学德育工作的理性分析 | 第24-28页 |
·中学思想道德教育误区的理性分析 | 第24-25页 |
·互联网给中学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 第25-26页 |
·互联网使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平顶山市中学生德育现状调查分析 | 第28-39页 |
·调查目的、步骤及方法 | 第28-30页 |
·调查的目的 | 第28-29页 |
·调查的步骤 | 第29-30页 |
·调查的方法 | 第30页 |
·调研项目状况分析 | 第30-36页 |
·中学生上网基本情况的分析 | 第30-33页 |
·中学生网上道德现状分析 | 第33-35页 |
·平顶山市中学德育网模式建设实证分析 | 第35-36页 |
·调研结果小结 | 第36-39页 |
第四章 平顶山市中学德育工作调研的启示与思考 | 第39-52页 |
·平顶山市中学德育工作调研的启示 | 第39-45页 |
·正确认识德育环境、抓住德育开放性 | 第39-40页 |
·强化网络阵地意识、占领德育新领地 | 第40-42页 |
·重视学校网络文化、净化德育环境 | 第42-43页 |
·三位一体协调配合、优化德育成效 | 第43-45页 |
·网络对中学德育影响的调研思考 | 第45-52页 |
·网络对中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及冲击 | 第45-46页 |
·两种不同环境下的中学德育对比 | 第46-48页 |
·实现互联网与德育结合的德育新模式 | 第48-51页 |
·构建中学德育网络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51-52页 |
第五章 中学德育网络模式的构建 | 第52-66页 |
·德育网络化设计原则 | 第52-55页 |
·以实践为基础的道德践行原则 | 第52页 |
·满足教育主体的合理需要原则 | 第52-53页 |
·多种相关资源的整合渗透原则 | 第53页 |
·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 第53-54页 |
·网上与网下的联合互动原则 | 第54-55页 |
·德育网络模式的理念 | 第55-58页 |
·网络时代与德育模式的结构转型 | 第55-56页 |
·多元文化与回归生活的德育创新 | 第56-57页 |
·网络建设与传统德育资源的现代开掘 | 第57-58页 |
·德育网络的构建途经 | 第58-66页 |
·网络德育教师队伍的组建 | 第58-60页 |
·班级德育网络的构建 | 第60-62页 |
·校园德育网络的构建 | 第62-63页 |
·家庭德育网络的构建 | 第63-64页 |
·社会德育网络的构建 | 第64-66页 |
结束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