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一、引言 | 第7-8页 |
二、应试教育模式的分析 | 第8-14页 |
(一) 应试教育的涵义和发展历史 | 第8-9页 |
1、应试教育的涵义 | 第8页 |
2、应试教育是时代的产物 | 第8-9页 |
(二) 应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弊端 | 第9-14页 |
1、应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 第9-10页 |
2、应试教育模式弊端的分析 | 第10-14页 |
三、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 | 第14-34页 |
(一) 教育的哲学意义 | 第14-15页 |
(二) “素质教育”的提出 | 第15-16页 |
(三) 素质教育本质的哲学透视 | 第16-32页 |
1、素质教育是主体性教育 | 第16-23页 |
2、素质教育是发展性教育 | 第23-28页 |
3、素质教育是优化人的本质的教育 | 第28-32页 |
(四) 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 第32-34页 |
1、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 第32页 |
2、素质教育着力于培养完整的人 | 第32-33页 |
3、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 第33页 |
4、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 第33-34页 |
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 第34-39页 |
(一)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差异 | 第34-35页 |
(二) 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融合现状的分析 | 第35-37页 |
1、从思想上对立统 | 第35-36页 |
2、从行为上依存发展 | 第36页 |
3、从发展上渗透贯通 | 第36页 |
4、从关系上对立转化 | 第36-37页 |
(三)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变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 | 第37-39页 |
五、构建我国大学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 第39-50页 |
(一) 大学教育学生素质的基本构成 | 第39-40页 |
(二) 制约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因素 | 第40-41页 |
1、我国原有的教育体制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 第40-41页 |
2、市场经济的一些消极因素对素质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 第41页 |
3、大学生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还不完全清楚,缺乏参与意识 | 第41页 |
4、大学生对传统“课堂说教”有抵触情绪 | 第41页 |
(三) 构建我国大学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 第41-50页 |
1、认清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 | 第41-43页 |
2、创新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 第43-44页 |
3、改革大学课程结构 | 第44-45页 |
4、改革大学教学的教学活动体系 | 第45-47页 |
5、大学招生录取采取多维综合的标准 | 第47-48页 |
6、建立良好的校风,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 | 第48页 |
7、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2-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