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 ·引言 | 第9页 |
| ·热带气旋发生发展的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a) 源地和发生频数变化 | 第9-10页 |
| b) 路径频数和强度变化 | 第10-11页 |
| ·环境场对台风发生发展影响的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 a) 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简称SST) | 第11页 |
| b) 低层涡度 | 第11-12页 |
| c) 初始扰动离开赤道一定距离之外(f值具有一定大小) | 第12页 |
| d) 对流层中层的相对湿度 | 第12页 |
| f) 风场垂直切变 | 第12-15页 |
|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和内容安排 | 第15-19页 |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第19-24页 |
| ·资料说明 | 第19页 |
| ·方法说明 | 第19-24页 |
| ·环境风垂直切变的求法 | 第19-20页 |
| ·趋势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小波分析 | 第21-24页 |
| a) 小波分析的来源 | 第21-22页 |
| b) 小波变换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环境风垂直切变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分析 | 第24-34页 |
| ·引言 | 第24-25页 |
| ·资料和方法 | 第25-26页 |
| ·资料 | 第25页 |
| ·方法 | 第25-26页 |
| ·环境风垂直切变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极大强度时间变化的关系 | 第26-29页 |
| ·趋势特征 | 第26-28页 |
| ·振荡周期 | 第28-29页 |
| ·环境风垂直切变的空间结构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极大强度的关系 | 第29-30页 |
| ·小结 | 第30-34页 |
| 第四章 近十年西北太平洋海域登陆台风的环境场特征分析 | 第34-40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资料和方法 | 第34-35页 |
| ·登陆台风的环境场特征 | 第35-38页 |
| ·海表温度(SST) | 第36页 |
| ·低层相对涡度 | 第36页 |
| ·对流层中层相对湿度 | 第36-37页 |
| ·环境风垂直切变 | 第37-38页 |
| ·小结 | 第38-40页 |
| 第五章 环境风垂直切变与个例 TC整个生命史中强度的关系 | 第40-47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个例分析 | 第40-45页 |
| ·个例一:强热带风暴—碧利斯(Bilis) | 第40-42页 |
| a) TC概况 | 第40-41页 |
| b) 环境风垂直切变和强度之间的关系 | 第41-42页 |
| c) 空间变化 | 第42页 |
| ·个例二:强台风—珍珠(Chanchu) | 第42-44页 |
| a) TC概况 | 第42页 |
| b) 环境风垂直切变和强度之间的关系 | 第42-43页 |
| c) 空间变化 | 第43-44页 |
| ·个例三:超强台风—桑美(Saomai) | 第44-45页 |
| a) TC概况 | 第44页 |
| b) 环境风垂直切变和强度之间的关系 | 第44-45页 |
| c) 空间变化 | 第45页 |
| ·小结 | 第45-47页 |
| 第六章 对台风“碧利斯”(Bilis)的数值模拟 | 第47-55页 |
| ·台风概况 | 第47页 |
| ·模式简介 | 第47-50页 |
| ·WRF模式的动力框架(ARW) | 第47-50页 |
| (1) 垂直坐标 | 第48页 |
| (2) 格点分布 | 第48页 |
| (3) 通量形式的欧拉方程组 | 第48-50页 |
| ·模式的流程结构 | 第50页 |
| ·模式方案设计 | 第50-51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 ·小结 | 第52-55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论文附图 | 第58-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