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6-61页 |
·稻的野生种 | 第17-31页 |
·稻属分类 | 第17-24页 |
·稻种遗传多样性的利用研究 | 第24-31页 |
·植物着丝粒研究的进展 | 第31-47页 |
·植物着丝粒DNA 的组成 | 第31-37页 |
·着丝粒区域的功能基因 | 第37-38页 |
·着丝粒的进化 | 第38-40页 |
·新着丝粒(neocentromere)的形成 | 第40-44页 |
·功能着丝粒的研究 | 第44-47页 |
·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稻属研究中的应用 | 第47-60页 |
·植物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 | 第49-54页 |
·植物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在稻属研究中的应用 | 第54-60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其研究内容 | 第60-61页 |
第2章 稻属不同染色体组的BAC 文库构建及其着丝粒克隆的筛选和鉴定 | 第61-92页 |
·前言 | 第61-62页 |
·实验材料 | 第62-63页 |
·参试材料 | 第62页 |
·菌株及载体 | 第62页 |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试剂及物品 | 第62-63页 |
·实验方法 | 第63-73页 |
·野生稻材料的培养 | 第63页 |
·野生稻BAC 文库的构建 | 第63-67页 |
·BAC 文库的菌落杂交 | 第67-69页 |
·体细胞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 第69-7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3-88页 |
·野生稻核基因组BAC 文库的构建 | 第73-81页 |
·各染色体组着丝粒克隆的筛选和鉴定 | 第81-82页 |
·不同野生稻种间着丝粒BAC 克隆的共杂交分析 | 第82-85页 |
·RCS2 和CRR 在被测染色体组的分布 | 第85-8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88-92页 |
·获得染色体着丝粒克隆的主要策略 | 第88-89页 |
·A 与C 染色体组着丝粒重复序列间的同源性 | 第89-90页 |
·稻属不同染色体组间重复序列的同源性和特异性 | 第90-92页 |
第3章 斑点野生稻和短药野生稻着丝粒特异的串联重复序列的分离和序列分析 | 第92-105页 |
·前言 | 第92-9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3-96页 |
·亚克隆库的构建 | 第93页 |
·减数分裂粗线期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 第93-95页 |
·序列分析 | 第95-9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6-104页 |
·斑点野生稻着丝粒串联重复序列的分离及其序列分析 | 第96-99页 |
·短药野生稻着丝粒串联重复序列的分离及其序列分析 | 第99-10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04-105页 |
第4章 稻属种间杂种的细胞学鉴定 | 第105-130页 |
·前言 | 第105-10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10页 |
·参试材料 | 第106-107页 |
·杂交和胚拯救 | 第107-108页 |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 | 第108-11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0-126页 |
·稻属种间杂种F1 植株的表型 | 第110-112页 |
·杂种的结实情况 | 第112-116页 |
·杂种F1 的细胞学鉴定 | 第116-120页 |
·种间杂种F1 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配对行为 | 第120-12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26-130页 |
·杂交亲本与栽野稻杂种获得的关系 | 第126-127页 |
·染色体组间同源序列对GISH 鉴定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栽培稻与野生稻间染色体的配对情况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4页 |
致谢 | 第144-14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