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犯的性质及其刑事责任研究
| 中文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第一部分 帮助犯性质的一般概述 | 第8-33页 |
| 第一章 帮助犯性质认定的理论基础 | 第8-17页 |
| 第一节 帮助犯成立范围——行为的共同性 | 第8-13页 |
| 第二节 帮助犯本质——归属性 | 第13-17页 |
| 第二章 帮助犯性质的历史嬗变 | 第17-25页 |
| 第一节 国外刑事立法中帮助犯性质 | 第17-20页 |
| 第二节 中国刑事立法中帮助犯性质 | 第20-25页 |
| 第三章 帮助犯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 | 第25-33页 |
| 第一节 帮助犯概念 | 第25-27页 |
| 第二节 帮助犯的成立要件 | 第27-33页 |
| 第二部分 帮助犯的特殊性质 | 第33-64页 |
| 第一章 主体中问题 | 第33-41页 |
| 第一节 帮助犯与身份 | 第33-40页 |
| 第二节 帮助犯主体竞合 | 第40-41页 |
| 第二章 主观中问题 | 第41-55页 |
| 第一节 片面帮助犯 | 第42-45页 |
| 第二节 过失帮助犯 | 第45-49页 |
| 第三节 帮助犯认识错 | 第49-55页 |
| 第三章 客观中问题——“望风” | 第55-59页 |
| 第四章 帮助犯未完成犯罪形态 | 第59-64页 |
| 第一节 帮助犯罪预备 | 第59-60页 |
| 第二节 帮助犯罪未遂 | 第60-61页 |
| 第三节 帮助犯罪中止 | 第61-64页 |
| 第三部分 帮助犯的刑事责任 | 第64-76页 |
| 第一章 帮助犯刑事责任根据 | 第64-72页 |
| 第一节 帮助犯刑事责任哲学本质 | 第64-67页 |
| 第二节 帮助犯刑事责任法律根据 | 第67-72页 |
| 第二章 帮助犯刑事责任实现 | 第72-76页 |
| 结语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0-82页 |
| 详细摘要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