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炉灶内流场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中餐炉灶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燃烧模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空气动力场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路线 | 第15页 |
·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燃烧理论及其模化 | 第17-30页 |
·基本控制方程 | 第17-18页 |
·燃烧系统模化法则 | 第18-21页 |
·相似第一定理 | 第18-19页 |
·相似第二定理 | 第19页 |
·相似第三定理 | 第19-20页 |
·相似准则 | 第20-21页 |
·燃烧模化方法 | 第21-25页 |
·炉内等温流动过程的模化 | 第21页 |
·用等温模型近似模化非等温流动的方法 | 第21-24页 |
·燃烧模型 | 第24页 |
·数学模型 | 第24-25页 |
·一体化炉灶冷态模化设计 | 第25-30页 |
·一体化炉内烟气流速 | 第25-26页 |
·一体化炉内烟气燃烧温度 | 第26-28页 |
·一体化炉内烟气雷诺数 | 第28页 |
·一体化炉灶冷模计算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冷态模化实验 | 第30-37页 |
·一体化炉灶设计 | 第30-31页 |
·实验设计 | 第31-32页 |
·实验装置 | 第31页 |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31-32页 |
·LDV 测试系统设计过程 | 第32-35页 |
·控制参数设计 | 第32-33页 |
·FIND 软件参数设计 | 第33-35页 |
·示踪粒子的选择 | 第35-37页 |
第四章 一体化炉灶内空气动力场实验分析 | 第37-44页 |
·空气动力场流动特性 | 第37-39页 |
·断面最大速度 | 第39页 |
·回流区流动特性 | 第39-40页 |
·空气动力场流动特性的数学表达 | 第40-42页 |
·不同操作参数对流场的影响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一体化炉灶内流场数值模拟 | 第44-63页 |
·网格划分 | 第44页 |
·确定计算模型 | 第44-47页 |
·湍流模型的选择 | 第44-45页 |
·辐射模型的选择 | 第45页 |
·边界条件的选择 | 第45-47页 |
·实验测量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47-48页 |
·不同结构炉灶内流场分析 | 第48-62页 |
·加设扰流装置后的炉膛流场特性分析 | 第48-54页 |
·改进扰流装置后的炉膛流场特性分析 | 第54-60页 |
·不同结构的炉膛流场特性对比 | 第60-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基于场协同原理的速度场优化分析 | 第63-69页 |
·速度场的优化模型 | 第63-65页 |
·速度场协同方程 | 第65-66页 |
·速度场协同方程的建立 | 第65页 |
·速度场协同方程的证明 | 第65-66页 |
·一体化炉灶内速度场协同方程 | 第66-6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69页 |
·理论成果 | 第69页 |
·主要结论 | 第69页 |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