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多功能生防根瘤菌工程菌株的构建

摘要第1-14页
Abstract第14-16页
前言第16-17页
第一章 固氮微生物研究进展第17-44页
 一、自生固氮生物的研究和发展第18-19页
 二、联合固氮菌第19-26页
 三、共生固氮菌第26-32页
 四、根瘤菌结瘤因子及结瘤基因的研究进展第32-37页
 五、根瘤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作用第37-41页
 六、固氮微生物的构建第41-43页
 七、展望第43-44页
第二章 大豆胞囊线虫和大豆根腐病菌生防细菌的筛选第44-59页
 1.材料和方法第44-48页
 2.结果与分析第48-57页
   ·土壤样品的采集及大豆根系、根瘤的获得第48页
   ·筛选对大豆根腐病原真菌的有拮抗活性目的生防细菌第48-51页
   ·筛选对二龄幼虫的毒性作用目的生防细菌第51页
   ·目的细菌菌悬液对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孵化的影响第51-53页
   ·目的细菌菌株抑菌谱的测定第53-55页
   ·目的生防细菌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J2的致死作用测定第55-56页
   ·细菌悬液对大豆的促生作用第56-57页
   ·菌悬液浸种盆栽试验防治胞囊线虫第57页
 3.小结第57-59页
第三章 菌株L396和Snb2的鉴定第59-80页
 第一节 生防细菌的形态学及生理生化性状分类第59-67页
  1.材料和方法第59-62页
  2.结果与分析第62-67页
   ·形态学特征第62-63页
   ·生理生化特性反应第63页
   ·根瘤菌活体接种鉴定第63-67页
  3 小结第67页
 第二节 细菌分子生物学(16S rDNA)手段鉴定第67-80页
  1.材料和方法第68-70页
  2.结果与分析第70-79页
   ·细菌基因组全DNA的提取第70页
   ·16SrDNA的PCR扩增产物第70-71页
   ·16SrDNA的PCR扩增产物测序比对结果第71-79页
  3.小结第79-80页
第四章 根瘤菌与芽孢杆菌属间原生质体融合第80-102页
 1.材料和方法第80-87页
 2.结果与分析第87-98页
   ·供试细菌菌体的制备第87-88页
   ·出发菌株遗传标记的筛选第88-91页
   ·原生质体的制备第91-94页
   ·原生质的再生第94-96页
   ·两菌株原生质的融合第96-98页
 3.小结第98-102页
   ·出发菌株的选择第98-99页
   ·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第99-100页
   ·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因素第100-101页
   ·稳定融合子的筛选第101页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01-102页
第五章 优良生防融合子的筛选第102-115页
 1.材料和方法第102-105页
 2.结果与分析第105-113页
   ·融合子菌落形态的差异第105-107页
   ·融合子菌体形态及生理生化比较第107-109页
   ·融合子抑菌活性测定第109-110页
   ·融合子对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活性测定第110-111页
   ·出发菌株与各种融合子可溶性蛋白电泳分析第111-112页
   ·融合子结瘤能力测定第112-113页
 3.小结第113-115页
第六章 融合子培养条件研究第115-132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15-11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9-131页
   ·单因子对融合子RH5的生长和拮抗物质产出的影响第119-125页
   ·多因子对融合子RH5的生长和拮抗物质产出的影响第125-128页
   ·发酵条件对融合子RH5的生长和拮抗物质产出的影响第128-131页
 3.小结第131-132页
第七章 融合子RH5拮抗真菌毒杀线虫的机理研究第132-145页
 第一节 融合子RH5拮抗真菌的作用机制研究第132-137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32-13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33-137页
   ·融合子RH5与茄腐镰刀菌的共培养观察第133-134页
   ·融合子RH5培养液对病原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第134页
   ·融合子RH5培养液对病原真菌菌丝形态的影响第134-137页
 第二节 融合子RH5毒杀线虫的作用机制研究第137-145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37-14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41-144页
   ·几种杀线指标的测定第141页
   ·RH5发酵滤液对大豆胞囊线虫体内总糖含量的影响第141-143页
   ·RH5发酵滤液对大豆胞囊线虫体内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第143-144页
  3.小结第144-145页
第八章 融合子对大豆防御酶系动态影响第145-155页
 1.材料和方法第145-14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49-153页
   ·融合子接种大豆后的促生情况第149页
   ·接种融合子RH5后大豆根内PAL活性变化第149-150页
   ·接种融合子RH5后大豆根内POD活性变化第150-151页
   ·接种融合子RH565后大豆根内PPO活性变化第151-152页
   ·接种融合子RH5后大豆根内SOD活性变化第152-153页
 3.小结第153-155页
第九章 结语第155-161页
参考文献第161-174页
致谢第174-175页
附录第175-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灌注压力下选择性逆向冠状静脉搭桥术后内皮因子变化
下一篇:内蒙古煤电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