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1-20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城市群的形成及理论渊源 | 第12-17页 |
·城市群的定义 | 第12-13页 |
·城市群的形成过程 | 第13-14页 |
·城市群的理论渊源 | 第14-17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7-20页 |
·区位情况 | 第17页 |
·资源情况 | 第17-18页 |
·经济技术情况 | 第18-20页 |
2 城市群模型分析的方法与技术支持 | 第20-31页 |
·属性数据分析基本方法 | 第20-25页 |
·常规统计分析 | 第20-21页 |
·相关分析模型 | 第21-22页 |
·回归分析模型 | 第22-23页 |
·趋势面分析模型 | 第23-24页 |
·主成分分析模型 | 第24-25页 |
·变量聚类分析模型 | 第25页 |
·基于GIS 的空间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区域和城市统计数据的GIS 应用模型 | 第27-31页 |
·基于空间图形数据的分析模型 | 第28-29页 |
·基于非空间属性的数据分析模型 | 第29页 |
·空间和非空间数据的集成模型 | 第29-31页 |
3 山东半岛城市群模型分析方法实证研究 | 第31-74页 |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发展水平测度模型分析 | 第31-38页 |
·指标的选取 | 第31-32页 |
·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32页 |
·确定因子权重 | 第32-34页 |
·城市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法 | 第34-35页 |
·城市发展水平结果分析 | 第35-38页 |
·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联系空间分析模型 | 第38-48页 |
·城市流强度的含义 | 第38页 |
·城市流强度及其计算方法 | 第38-39页 |
·城市群城市流强度值分析 | 第39-42页 |
·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结构分析 | 第42-43页 |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流强度模型 | 第43-47页 |
·主要结论 | 第47-48页 |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区域经济支撑模型分析 | 第48-56页 |
·城市群模式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 第48-5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50-51页 |
·研究方法 | 第51-52页 |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区域经济支撑模型分析 | 第52-54页 |
·主要分析结论 | 第54-56页 |
·山东半岛城市群重心移动轨迹模型分析 | 第56-66页 |
·数据处理 | 第56页 |
·分析模型 | 第56-57页 |
·1995~2005 年山东半岛城市群社会经济重心及其动态演化 | 第57-61页 |
·1995~2005 年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重心及其动态演化 | 第61-63页 |
·产业重心与经济、人口、消费重心的对比分析 | 第63-65页 |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山东半岛城市群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 | 第66-74页 |
·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 第66-67页 |
·相对资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 第67-68页 |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 | 第68-70页 |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演化过程 | 第70-71页 |
·从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竞争力 | 第71-72页 |
·小结 | 第72-74页 |
4 结语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