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词 | 第1-8页 |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 引言 | 第12-25页 |
| 1 病原学 | 第12-16页 |
| ·病原的命名与分类地位 | 第12-13页 |
| ·形态、染色特性 | 第13-14页 |
| ·培养特性 | 第14页 |
| ·理化特性 | 第14-15页 |
| ·血清型 | 第15-16页 |
| 2. 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诊断方法 | 第16-21页 |
| ·临床诊断 | 第16-17页 |
| ·实验室诊断 | 第17-21页 |
| 3 细菌外膜蛋白的简介 | 第21-25页 |
| ·外膜蛋白的结构组成 | 第21-22页 |
| ·外膜蛋白的致病作用 | 第22-23页 |
| ·外膜蛋白的免疫活性 | 第23-25页 |
| 试验一 鸭疫里默氏杆菌菌落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5-40页 |
| 1 材料 | 第26-27页 |
| ·菌株 | 第26-27页 |
| ·试剂 | 第27页 |
| ·仪器 | 第27页 |
| ·琼脂糖电泳相关溶液 | 第27页 |
| 2 方法 | 第27-32页 |
| ·PCR 引物设计 | 第27-28页 |
| ·菌落DNA 模板制备 | 第28页 |
| ·常规DNA 模板的制备 | 第28-29页 |
| ·PCR 扩增 | 第29页 |
| ·PCR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29-31页 |
| ·特异性试验 | 第31页 |
| ·敏感性试验 | 第31页 |
| ·PCR 扩增产物的检测和鉴定 | 第31-32页 |
| ·PCR 检测方法的检验 | 第32页 |
| ·常规PCR 与菌落PCR 检测结果比较 | 第32页 |
| 3 结果 | 第32-38页 |
| ·PCR 扩增结果 | 第32页 |
| ·菌落PCR 扩增参数的确定 | 第32-34页 |
| ·特异性 | 第34-35页 |
| ·敏感性 | 第35-36页 |
| ·PCR 产物酶切鉴定 | 第36-37页 |
| ·PCR 扩增 | 第37页 |
| ·菌落PCR 与常规PCR 的比较 | 第37-38页 |
| 4、讨论 | 第38-40页 |
| 试验二 鸭疫里默氏杆菌外膜蛋白A 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免疫印迹 | 第40-5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4页 |
| ·材料 | 第40-44页 |
| 2 方法 | 第44-51页 |
| ·鸭疫里默氏杆菌OmpA 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序列分析 | 第44-49页 |
| ·重组菌的诱导表达 | 第49-50页 |
| ·重组表达蛋白的纯化 | 第50-51页 |
| ·表达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 | 第51页 |
| 3 结果 | 第51-56页 |
| ·OmpA 基因的PCR 扩增及序列测定结果 | 第51-52页 |
| ·pET-OmpA 基因的克隆及鉴定 | 第52-53页 |
| ·OmpA 重组蛋白的表达及其纯化 | 第53-55页 |
| ·重组表达蛋白Western blot 检测 | 第55-56页 |
| 4 讨论 | 第56-58页 |
| 试验三 鸭疫里默氏杆菌间接ELISA 方法建立 | 第58-71页 |
| 1 材料 | 第58-60页 |
| ·试验用菌株 | 第58页 |
| ·鸭疫里默氏杆菌阳性及阴性血清:本实验室制备保存 | 第58页 |
| ·其它供试参考血清 | 第58页 |
| ·试验动物 | 第58-59页 |
| ·试剂及仪器 | 第59页 |
| ·ELISA 常用试剂 | 第59-60页 |
| 2 方法 | 第60-63页 |
| ·阳性和阴性血清的制备 | 第60页 |
| ·间接ELISA 方法的建立 | 第60-63页 |
| 3 结果 | 第63-69页 |
| ·包被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63页 |
|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与血清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 第63-65页 |
| ·OmpA 蛋白抗原包被条件的确定 | 第65页 |
| ·封闭液的确定 | 第65-66页 |
| ·封闭时间的确定 | 第66页 |
| ·血清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66-67页 |
| ·酶标二抗工作时间的确定 | 第67-68页 |
| ·间接ELISA 判定标准的确定 | 第68页 |
| ·特异性试验 | 第68-69页 |
| ·重复性试验 | 第69页 |
| 4 结果与讨论 | 第69-71页 |
| 结论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作者简介及论文发表情 | 第81-82页 |
| 附件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