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地方史志论文

明清时期徽州的灾害及其社会应对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导言第11-30页
 第一节 选题意义第11-16页
 第二节 学术回顾第16-22页
 第三节 关于本论文第22-30页
  一、资料说明第22-27页
  二、文章思路与结构第27-28页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8-30页
第一章 徽州水旱灾害统计与分级第30-47页
 第一节 资料处理方法第30-34页
 第二节 明清以来徽州水旱灾害级别表第34-40页
 第三节 基于水旱灾害统计表的分析第40-46页
 小结第46-47页
第二章 水旱灾害与农业相关问题第47-60页
 第一节 徽州地理概况与农业种植的自然条件第47-50页
 第二节 水旱灾害引发的农业环境变迁第50-53页
 第三节 种植时令与结构及农业品种调适第53-59页
  一、种植时令第53-54页
  二、种植结构第54-56页
  三、农业品种的调适第56-59页
 小结第59-60页
第三章 其余各类灾害及其社会应对第60-113页
 第一节 火灾第60-68页
  一、文献中所见徽州市镇火灾第60-62页
  二、历史时期市镇火灾浅析第62-64页
  三、公共设施与民居火灾之原因第64-65页
  四、民居火灾之防范第65-68页
 第二节 瘟疫第68-72页
 第三节 虎患第72-91页
  一、徽州历史文献关于"虎患"的记载第74-83页
  二、徽州"虎患"的时间、区域与规模第83-85页
  三、灾害并发——徽州虎患的根本原因第85-87页
  四、惧怕与捕杀——面对虎患第87-91页
 第四节 蝗灾与虫灾第91-96页
  一、蝗灾第91-93页
  二、虫灾第93-96页
 第五节 雹灾第96-100页
 第六节 冷灾、风灾与地震第100-111页
  一、冷灾第100-104页
  二、风灾第104-108页
  三、地震第108-111页
 小结第111-113页
第四章 灾害背景下的徽州粮食问题第113-142页
 第一节 徽州的粮食自给、运输与当地米市第113-123页
  一、徽州的粮食自给概况第113-115页
  二、粮食采买及运输第115-119页
  三、明末徽州米市——以歙县渔梁坝为中心第119-123页
 第二节 饥荒与救荒食物第123-131页
  一、饥荒与灾荒年份米价初探第123-128页
  二、《野菜博录》所见徽州救荒食物第128-131页
 第三节 灾荒年份粮食"遏籴"的应对第131-139页
  一、淳安阻米案第132-137页
  二、祁门阻米案第137-139页
 小结第139-142页
第五章 明清徽州的仓储备荒第142-170页
 第一节 明代的预备仓、廉惠仓和社仓第143-150页
  一、明前期的预备仓第143-146页
  二、明后期各仓并立的仓储系统第146-148页
  三、明末灾荒救助实态——崇祯九年大早荒第148-150页
 第二节 清代的仓储制度第150-159页
  一、清前期官仓体系的重建第150-151页
  二、清中叶社仓系统在徽州的发展第151-153页
  三、道咸年间太平军战乱时的救济第153-154页
  四、惠济仓:清代官民合办之典范第154-157页
  五、清代赈济方式的变迁第157-159页
 第三节 民间与宗族救济第159-168页
  一、乡约与宗族救济第159-162页
  二、灾荒年份的个人行为第162-166页
  三、晚清义仓的兴起——以婺源为例第166-168页
 小结第168-170页
第六章 水利治灾工程与民间水利合作规则第170-191页
 第一节、农田水利与其他工程设施第170-172页
 第二节 昌堨——明代的例证第172-176页
  一、昌堨的开凿与灌溉区的田地分类第174页
  二、昌堨运营与规则第174-176页
  三、资金之来源、用处第176页
 第三节 吕堨——清代的例证第176-188页
  一、吕堨的开凿第177页
  二、明清以来吕堨重浚与堨口变迁第177-179页
  三、乾隆时期之吕堨第179-182页
  四、嘉庆年间的吕堨第182-184页
  五、咸丰年间吕堨第184-188页
  六、供奉与神灵第188页
 小结第188-191页
第七章 灾害与城乡生活第191-216页
 第一节 应对灾害的公共事务第191-200页
  一、清代城市排水问题第191-192页
  二、用水纷争与规则——灌溉、水碓、河路第192-196页
  三、民间惯例——矛盾中的协作与竞争中的妥协第196-200页
 第二节 乡村环境——棚民的迁入第200-208页
  一、徽州棚民概况第200-202页
  二、徽州棚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冲击第202-204页
  三、徽民与棚民的冲突第204-208页
 第三节 契约文书所见徽州林木保护之变迁第208-214页
  一、从正统到嘉靖——明代婺源上溪源程氏的林业保护第208-212页
  二、清代的林业盗伐与保护第212-214页
 小结第214-216页
第八章 赈灾个案研究:晚清徽州社会救济体系探微——光绪三十四年大水灾第216-234页
 第一节 灾害的空间分布第216-224页
  一、水灾概况第216-218页
  二、重灾县休宁与婺源的比较第218-220页
  三、休宁灾情与空间分稚第220-221页
  四、婺源的灾情与空间分布第221-222页
  五、歙县灾情与空间分布第222-224页
 第二节 水灾的赈济机构第224-227页
  一、公济善局第224-226页
  二、徽州水灾义赈公所第226-227页
  三、江南赈捐总局第227页
 第三节 赈灾程序第227-232页
  一、灾后急赈和专项赈济第227-228页
  二、查赈和普赈第228-229页
  三、补赈、以工代赈第229页
  四、赈灾物资及来源第229-232页
 小结第232-234页
结语第234-241页
参考文献第241-255页
 家谱、文书与相关古籍第241-242页
 方志、地名志(兼按成书时间与地域)第242-244页
 资料集与工具书(按字母顺序)第244-245页
 连续出版物与讲座(按字母顺序)第245-251页
 专著(按字母顺序)第251-253页
 外文类论著第253-255页
 相关学位论文第255页
附录第255-318页
 附录一、明清徽州水旱灾害资料表第256-308页
 附录二、现存明清民国徽州方志及藏处一览表第308-318页
后记第318-319页

论文共3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降解性聚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和聚对苯二甲酸—共—丁二酸丁二醇酯(PBST)的性能研究和纤维制备
下一篇:护士工作满意度评定量表及区域性常模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