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0 绪论 | 第10-15页 |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研究对象和范围 | 第12-13页 |
·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论文框架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条件 | 第14-15页 |
1.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 | 第15-34页 |
·国际背景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发展 | 第15-19页 |
·绿色建筑的历史发展与进程 | 第15-16页 |
·国际生态建筑评估体系简介 | 第16-19页 |
·BREEAM——拥有最悠久的历史和最多的认证建筑 | 第16页 |
·LEED——发展最为迅速并最具发展潜力 | 第16-17页 |
·GB Tool——致力于构建绿色建筑的国际交流平台 | 第17页 |
·NABERS——与工业标准紧密结合、充分反应地域特色 | 第17页 |
·CASBEE——最先提出对建筑环境积的、多元的评价方式 | 第17-19页 |
·美国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LEED)评价体系分析 | 第19-23页 |
·评价体系适用范围 | 第19页 |
·评价体系结构概要 | 第19-20页 |
·评价体系发展与管理 | 第20-21页 |
·评价体系成熟度与开放性 | 第21页 |
·评价体系的局限与不足 | 第21-23页 |
·日本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分析 | 第23-28页 |
·评估体系适用范围 | 第23-24页 |
·评价体系结构概要 | 第24-26页 |
·评价体系发展与管理 | 第26页 |
·评价体系成熟度与开放性 | 第26-27页 |
·评价体系的局限与不足 | 第27-28页 |
·其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 第28-32页 |
·英国建筑研究所环境评估法(BREEAM) | 第28-29页 |
·绿色建筑工具(GB Tool) | 第29-30页 |
·澳大利亚国家建筑环境评价体系(NABERS) | 第30-32页 |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小结 | 第32-34页 |
·评价体系的适用性 | 第32页 |
·在体系的结构 | 第32页 |
·体系的发展和管理 | 第32页 |
·体系的成熟度和开放性 | 第32-34页 |
2.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 | 第34-51页 |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发展 | 第34-39页 |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进程 | 第34-35页 |
·中国绿色建筑法规及评价体系 | 第35-39页 |
·中国绿色建筑法规和导则 | 第35-36页 |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 第36-37页 |
·中国地方性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及导则 | 第37-39页 |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GHEM)》分析 | 第39-42页 |
·评价体系适用范围 | 第39页 |
·评价体系结构概要 | 第39-40页 |
·评价体系发展与管理 | 第40页 |
·评价体系成熟度与开放性 | 第40-41页 |
·评价体系的局限与不足 | 第41-42页 |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GBCAS)》分析 | 第42-45页 |
·评价体系适用范围 | 第42页 |
·评价体系结构概要 | 第42-43页 |
·评价体系发展与管理 | 第43-44页 |
·评价体系成熟度与开放性 | 第44页 |
·评价体系的局限与不足 | 第44-45页 |
·《香港建筑环境评估法(HK-BEAM)》 | 第45-48页 |
·评价体系适用范围 | 第45页 |
·评价体系结构概要 | 第45-46页 |
·评价体系发展与管理 | 第46页 |
·评价体系成熟度与开放性 | 第46-47页 |
·评价体系的局限与不足 | 第47-48页 |
·其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 第48-50页 |
·《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审标准》 | 第48页 |
·《上海市生态型住宅小区技术实施细则》 | 第48-50页 |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小结 | 第50-51页 |
3.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现状总结 | 第51-58页 |
·评价体系适用范围 | 第51-53页 |
·评价体系结构概要 | 第53-54页 |
·评价体系发展与管理 | 第54-56页 |
·评价体系成熟度与开放性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4.常州市北港生态住宅小区招标文件研究 | 第58-73页 |
·常州市北港生态住宅小区项目概况 | 第58页 |
·项目性质 | 第58页 |
·规划背景 | 第58页 |
·项目招标文件框架 | 第58-59页 |
·项目招标文件起草过程 | 第59-64页 |
·评价标准主要构思 | 第64-65页 |
·转先建后评为全程管理 | 第64页 |
·土地报价与生态设计并重 | 第64页 |
·生态评分标准设立五大体系,三大重点 | 第64-65页 |
·强调全面的生态设计 | 第65页 |
·生态专项设计评分标准 | 第65-69页 |
·起草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 第69-70页 |
·创新性地提出了从招标阶段进行生态设计控制的办法 | 第69页 |
·各方专家、资助方以及地方各个职能部门三多方协作,共同商讨 | 第69-70页 |
·在起草的过程中,生态培训、成果公开,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 第70页 |
·招标及评审 | 第70页 |
·中标方案 | 第70-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5.结论 | 第73-76页 |
1.体现地域差异,因地制宜地发展评价体系 | 第73页 |
2.引入全过程管理,从项目招标阶段开始政策引导 | 第73-74页 |
3.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指引,从源头土控制绿色建筑的建造质量 | 第74页 |
4.简化评价过程,建立全面直观的招标阶段评价标准 | 第74-75页 |
5.立足于现实,动态地发展评价体系 | 第75-76页 |
6.附录 | 第76-83页 |
附录1:主要参考书目 | 第76-80页 |
附录2:绿色建筑词汇表 | 第80-83页 |
后记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