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7-16页 |
·前言 | 第7-8页 |
·柠檬酸的性质 | 第7页 |
·柠檬酸的主要用途 | 第7-8页 |
·柠檬酸工业的历史和国内外产业现状 | 第8-9页 |
·柠檬酸工业的历史 | 第8页 |
·世界柠檬酸产业现状 | 第8页 |
·我国柠檬酸产业现状 | 第8-9页 |
·我国柠檬酸工业的发展历程 | 第9-12页 |
·菌种选育屡结硕果 | 第9-10页 |
·因地制宜调整原料结构 | 第10-11页 |
·生产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 第11页 |
·装备情况大为改观 | 第11-12页 |
·提取工艺取得突破性进展 | 第12页 |
·柠檬酸生产菌黑曲霉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诱变育种 | 第12-13页 |
·发酵工艺的研究进展 | 第13页 |
·目前柠檬酸生产菌种的有关情况 | 第13-14页 |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的主要任务 | 第14-16页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任务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出发菌株及培养基的选择 | 第16-25页 |
·前言 | 第16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6-18页 |
·实验仪器 | 第16-17页 |
·菌株 | 第17页 |
·培养基 | 第17页 |
·实验方法 | 第17页 |
·分析检测 | 第17-1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8-24页 |
·BBCA—198 对碳源的适应性 | 第18-19页 |
·黑曲霉对氮源的适应性 | 第19-22页 |
·无机盐浓度对产酸的影响 | 第22-23页 |
·发酵温度的影响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柠檬酸菌种的诱变 | 第25-37页 |
·前言 | 第25-26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出发菌株 | 第27页 |
·培养基 | 第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分析检测 | 第28-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紫外线处理的敏感性 | 第29页 |
·C060-γ射线不同剂量辐照的正变率 | 第29-30页 |
·菌株对α粒子的敏感性 | 第30页 |
·三种不同诱变处理的正变率 | 第30-31页 |
·柠檬酸诱变菌株的分离筛选 | 第31-36页 |
·诱变菌株的驯化 | 第31页 |
·筛选方法及流程 | 第31-32页 |
·筛选结果 | 第32-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柠檬酸发酵工艺的优化及在5m~3发酵罐上的优化 | 第37-49页 |
·柠檬酸发酵的工艺优化 | 第37-41页 |
·前言 | 第37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诱变菌株在5m~3 发酵罐上的发酵优化实验 | 第41-48页 |
·前言 | 第41-42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主要结论 | 第49页 |
·课题展望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