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4页 |
| ·导电聚合物简介 | 第9-15页 |
| ·导电聚合物的结构特点及特性 | 第10页 |
| ·导电聚合物的导电机理 | 第10-11页 |
| ·导电聚合物的掺杂 | 第11-12页 |
| ·化学掺杂 | 第11页 |
| ·电化学掺杂 | 第11-12页 |
| ·导电聚合物制备 | 第12-13页 |
| ·化学制备法 | 第12页 |
| ·电化学制备法 | 第12-13页 |
| ·导电聚合物应用前景 | 第13-15页 |
| ·塑料电池 | 第13页 |
| ·除静电和电磁屏蔽材料 | 第13-14页 |
| ·导电聚合物的电致变色性 | 第14页 |
| ·导电聚合物传感器 | 第14页 |
| ·导电聚合物的其他应用 | 第14-15页 |
| ·聚苯胺 | 第15-17页 |
| ·聚苯胺的制备方法 | 第15-16页 |
| ·化学氧化聚合 | 第15-16页 |
| ·电化学聚合 | 第16页 |
| ·聚苯胺纳米形貌研究 | 第16-17页 |
| ·聚吡咯 | 第17-23页 |
| ·聚吡咯纳米形貌研究 | 第18页 |
| ·聚吡咯纳米线制备方法 | 第18-20页 |
| ·模板法 | 第18-19页 |
| ·非模板法制备聚吡咯纳米线(管) | 第19-20页 |
| ·聚吡咯修饰电极在电催化方面的应用 | 第20页 |
| ·聚吡咯修饰电极在传感器方面的应用 | 第20-21页 |
| ·生物传感器 | 第21页 |
| ·化学传感器 | 第21页 |
| ·气体传感器 | 第21页 |
| ·抗坏血酸的测定方法 | 第21-23页 |
| ·碘量法 | 第22页 |
| ·荧光法 | 第22页 |
| ·分光光度法 | 第22-23页 |
| ·色谱法 | 第23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聚苯胺纳米片的制备及其机理研究 | 第24-29页 |
| ·概述 | 第24页 |
| ·实验方案 | 第24-25页 |
| ·实验试剂 | 第24-25页 |
| ·苯胺聚合实验 | 第25页 |
| ·聚苯胺的表征 | 第2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5-28页 |
| ·聚苯胺纳米结构的表征 | 第25-26页 |
| ·聚苯胺纳米片生长机理 | 第26-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聚苯胺纳米片制备过程影响因素研究 | 第29-36页 |
| ·温度对聚苯胺纳米片的影响 | 第29-30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9-30页 |
| ·盐酸浓度对聚苯胺纳米片的影响 | 第30-31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31页 |
| ·苯胺与过硫酸铵浓度比对聚苯胺纳米片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1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32页 |
| ·不同酸对聚苯胺纳米片的影响 | 第32-33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页 |
| ·不同氧化剂对聚苯胺纳米片的影响 | 第33-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4页 |
| ·不同石蜡层厚度对聚苯胺纳米片的影响 | 第34-35页 |
| ·实验方案 | 第34-35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循环伏安法研究聚吡咯纳米线修饰电极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氧化作用 | 第36-46页 |
| ·概述 | 第36-37页 |
| ·实验方案 | 第37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7页 |
| ·聚吡咯纳米线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37页 |
| ·电催化氧化试验 | 第3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5页 |
| ·聚吡咯纳米线修饰电极在酸性电解液中的循环伏安特性 | 第37-38页 |
| ·聚吡咯修饰电极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氧化性 | 第38-40页 |
| ·电催化氧化电流密度和扫描速率的关系 | 第40-42页 |
| ·电催化氧化电流密度和温度的关系 | 第42页 |
| ·电催化氧化电流与聚合电量的关系 | 第42-43页 |
| ·电催化氧化电流和电解液酸度的关系 | 第43-44页 |
| ·分析方法的检测限,精密度和灵敏度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安培法研究聚吡咯纳米线修饰电极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氧化作用 | 第46-53页 |
| ·概述 | 第46页 |
| ·实验方案 | 第46-47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6页 |
| ·聚吡咯纳米线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46-47页 |
| ·电催化氧化试验 | 第4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1页 |
| ·氧化电位的确定 | 第47页 |
| ·电解液温度与氧化电流密度之间的关系 | 第47-49页 |
| ·聚合电量与氧化电流密度之间的关系 | 第49页 |
| ·电催化氧化电流密度与电解液酸度之间的关系 | 第49-50页 |
| ·分析方法的检测限,精密度和灵敏度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3页 |
| ·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