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1 导论 | 第14-26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研究对象和研究假设 | 第18-19页 |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研究假设 | 第18-19页 |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数据来源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20-23页 |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1-23页 |
·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3-26页 |
·研究的主要可能创新 | 第23-24页 |
·研究的主要不足 | 第24-26页 |
2 关于贫困研究的理论演进与相对贫困 | 第26-45页 |
·贫困经典理论的演进 | 第26-30页 |
·经济增长的贫困理论 | 第26-27页 |
·社会发展的贫困理论 | 第27-28页 |
·人力资本的贫困理论 | 第28-30页 |
·贫困研究视角的演进 | 第30-34页 |
·经济或者物质视角 | 第30-31页 |
·社会排斥视角 | 第31-32页 |
·可行能力视角 | 第32-34页 |
·贫困测度指标体系的演进 | 第34-39页 |
·经济或物质贫困的测度指标 | 第34-37页 |
·人类贫困指数 | 第37-38页 |
·可行能力测评指标 | 第38-39页 |
·贫困研究的拓展和变迁 | 第39-43页 |
·经济贫困向非经济贫困扩展 | 第39-40页 |
·静态贫困向动态贫困发展 | 第40-41页 |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并重,而相对贫困越来越受到重视 | 第41-43页 |
·小结 | 第43-45页 |
3 浙江农村相对贫困的状况及其演变 | 第45-70页 |
·收入和消费不平等状况及其演变分析 | 第45-58页 |
·概述 | 第45-46页 |
·收入不平等状况及其演变分析 | 第46-52页 |
·收入差距和演变趋势的思考 | 第52-54页 |
·恩格尔系数及其演变分析 | 第54-57页 |
·收入、消费与恩格尔系数相关性分析 | 第57-58页 |
·收入贫困状况及其演变分析 | 第58-62页 |
·收入贫困状况及其演变分析 | 第59-61页 |
·收入贫困广度、深度和强度排序分析 | 第61-62页 |
·消费贫困状况及其演变分析 | 第62-65页 |
·消费贫困状况及其演变分析 | 第62-63页 |
·消费贫困广度、深度和强度的排序分析 | 第63-65页 |
·收入贫困和消费贫困分布一致性检验 | 第65-68页 |
·处理思路和方法 | 第65-66页 |
·处理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小结 | 第68-70页 |
4 浙江农村相对贫困的结构及其演变 | 第70-101页 |
·贫困结构理论及贫困剖析概述 | 第70-73页 |
·贫困结构理论 | 第70-72页 |
·贫困剖析 | 第72-73页 |
·贫困结构及其演变分析 | 第73-88页 |
·贫困的地区结构及其演变分析 | 第73-74页 |
·贫困的经济结构及其演变分析 | 第74-79页 |
·贫困的文化结构及其演变分析 | 第79-82页 |
·贫困的家庭人口特征结构及其演变分析 | 第82-85页 |
·贫困的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演变分析 | 第85-86页 |
·贫困的资源结构及其演变分析 | 第86-88页 |
·相对贫困风险研究 | 第88-99页 |
·相对贫困风险概述 | 第88-89页 |
·相对贫困风险及其演变分析 | 第89-99页 |
·小结 | 第99-101页 |
5 浙江农村相对贫困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1-122页 |
·贫困成因的微观因素分析 | 第101-104页 |
·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 | 第104-106页 |
·收入来源结构与贫困 | 第106-108页 |
·贫困的微观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8-117页 |
·基本模型 | 第109-110页 |
·计量结果分析 | 第110-117页 |
·典型家庭贫困概率预测 | 第117-120页 |
·小结 | 第120-122页 |
6 浙江农村相对贫困的动态性研究 | 第122-143页 |
·概述 | 第122-126页 |
·贫困动态性概述 | 第122-123页 |
·贫困动态性研究主要文献概述 | 第123-126页 |
·贫困动态性分析 | 第126-135页 |
·贫困期限及特征分析 | 第126-132页 |
·贫困进入—退出—保持状况分析 | 第132-135页 |
·贫困动态性影响因素研究 | 第135-140页 |
·基本模型 | 第135-136页 |
·计量结果分析 | 第136-140页 |
·小结 | 第140-143页 |
7 基于非经济贫困视角的浙江农村相对贫困探讨 | 第143-164页 |
·非经济贫困概述 | 第143-146页 |
·概念:内涵和外延 | 第143-145页 |
·主要实证研究文献简述 | 第145-146页 |
·教育贫困状况及其演变分析 | 第146-149页 |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基本状况 | 第146-147页 |
·农村劳动力教育贫困状况及其演变分析 | 第147-149页 |
·就业贫困状况及其演变分析 | 第149-152页 |
·农村劳动力就业基本状况 | 第149-151页 |
·农村劳动力就业贫困状况及其演变分析 | 第151-152页 |
·健康贫困状况及其演变分析 | 第152-156页 |
·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基本状况 | 第153-154页 |
·农村居民健康贫困状况及其演变分析 | 第154-156页 |
·非经济贫困与经济贫困关系分析 | 第156-162页 |
·非经济贫困的影响及其恶性循环机制 | 第156-158页 |
·非经济贫困内部分布一致性分析 | 第158-160页 |
·非经济贫困与经济贫困关系分析 | 第160-162页 |
·小结 | 第162-164页 |
8 结论与启示 | 第164-172页 |
·结论 | 第164-166页 |
·启示 | 第166-172页 |
·对待相对贫困的理念 | 第166-167页 |
·基于相对贫困视角的农村反贫困的政策启示 | 第16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90页 |
附录 | 第190-232页 |
附录1: 1993—2006年样本基本统计状况 | 第190-202页 |
附录2: 基尼系数、FGT指数及其分解 | 第202-205页 |
附录3: 洛沦兹曲线图 | 第205-207页 |
附录4: 1993—2006年贫困结构状况 | 第207-218页 |
附录5: 贫困微观影响因素的Logit模型估计 | 第218-228页 |
附录6: 贫困动态性决定的Probit模型估计 | 第228-2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32-234页 |
致谢 | 第2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