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谐波及其危害 | 第10-12页 |
1-2 无功功率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1 无功功率对有功功率的影响 | 第12页 |
1-2-2 无功功率对电压的影响 | 第12-13页 |
1-3 谐波的治理 | 第13-15页 |
1-3-1 主动治理 | 第13页 |
1-3-2 受端治理 | 第13-14页 |
1-3-3 被动治理 | 第14-15页 |
1-4 无源滤波器的历史和现状 | 第15-16页 |
1-4-1 无源电力滤波器的发展历史 | 第15页 |
1-4-2 无源电力滤波器国内外状况 | 第15-16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分布式无源滤波系统的组成 | 第17-24页 |
2-1 无源滤波器的分类 | 第17-20页 |
2-1-1 单调谐无源滤波器 | 第17页 |
2-1-2 双调谐无源滤波器 | 第17-18页 |
2-1-3 高通无源滤波器 | 第18-20页 |
2-2 无源滤波器的缺陷 | 第20页 |
2-3 单调谐无源滤波器的设计 | 第20-22页 |
2-4 无源滤波器系统的整体设计 | 第22-23页 |
2-5 过流保护电路的设计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控制器的原理与设计 | 第24-26页 |
3-1 接触器的硬件部分 | 第24-25页 |
3-1-1 单片机的选定 | 第24页 |
3-1-2 接触器的硬件设计 | 第24-25页 |
3-2 接触器的原理 | 第25-26页 |
3-2-1 交流吸合过程 | 第25页 |
3-2-2 直流保持过程 | 第25页 |
3-2-3 直流释放过程 | 第25-26页 |
第四章 主令控制器的谐波检测 | 第26-39页 |
4-1 TMS320F2812 的简介 | 第26-27页 |
4-2 AD转换器的简介 | 第27-28页 |
4-3 谐波检测的方法 | 第28-29页 |
4-3-1 传统的傅里叶和FFT算法 | 第28页 |
4-3-2 改进的傅里叶级数法 | 第28页 |
4-3-3 乘正弦信号法 | 第28-29页 |
4-3-4 瞬时无功功率法 | 第29页 |
4-3-5 同步测试法 | 第29页 |
4-3-6 其他算法 | 第29页 |
4-4 傅里叶技术的基本概念 | 第29-31页 |
4-5 离散傅里叶变换 | 第31-32页 |
4-6 谐波的检测 | 第32-36页 |
4-6-1 连续傅里叶变换 | 第32页 |
4-6-2 正弦波的傅里叶变换 | 第32-33页 |
4-6-3 采样数据的频谱 | 第33-34页 |
4-6-4 离散傅里叶变换与快速傅里叶变换 | 第34页 |
4-6-5 谱泄露 | 第34-35页 |
4-6-6 电源频率的计算 | 第35页 |
4-6-7 检测信号初始相位的计算 | 第35-36页 |
4-7 采样电流电压信号调理电路 | 第36-39页 |
第五章 串行通讯 | 第39-44页 |
5-1 串行通讯电路的硬件接口设计 | 第39页 |
5-2 串行通讯接口介绍及初始化设置 | 第39-44页 |
5-2-1 TMS320F2812 串行口及SCI增强特征 | 第39-40页 |
5-2-2 AT89S51 串行口 | 第40-44页 |
第六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44-47页 |
6-1 CCS软件的介绍 | 第44-45页 |
6-2 系统仿真和实验 | 第45-47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47页 |
后续研究工作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