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杆菌介导的果聚糖合成酶基因转化紫花苜蓿影响因素的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植物抗旱、耐盐的生理机理及其基因改良手段 | 第10页 |
·干旱胁迫及其植物细胞的渗透调节 | 第10-13页 |
·干旱胁迫下植物的渗透调节及其渗透调节物质 | 第10-11页 |
·渗透调节基因 | 第11-12页 |
·影响植物渗透调节的其他因素 | 第12-13页 |
·植物的耐盐性及其生理调节 | 第13-14页 |
·植物的耐盐性 | 第13页 |
·盐胁迫下植物的生理生长状况 | 第13-14页 |
·植物耐盐基因工程改良手段和生理调控机制 | 第14页 |
·现代生物技术在紫花苜蓿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22页 |
·紫花苜蓿的生态价值、农艺价值和改良目标 | 第14-15页 |
·紫花苜蓿研究中的生物技术 | 第15-19页 |
·分子标记技术在苜蓿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体细胞胚的再生 | 第16-17页 |
·胚拯救技术的应用 | 第17页 |
·原生质培养和细胞融合技术的应用 | 第17-19页 |
·植物转基因技术在紫花苜蓿育种中的应用 | 第19页 |
·苜蓿生物技术研究的国内现有技术基础 | 第19-22页 |
·等位酶技术、组织培养与再生植株 | 第19-20页 |
·DNA 分子标记及辅助育种技术的研究 | 第20页 |
·耐盐变异体与突变体筛选 | 第20页 |
·花药培养 | 第20-21页 |
·原生质体培养和细胞融合 | 第21页 |
·苜蓿转基因研究 | 第21-22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2-28页 |
·材料 | 第22-23页 |
·植物材料 | 第22页 |
·试剂 | 第22页 |
·质粒和宿主菌 | 第22页 |
·基本培养基 | 第22-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8页 |
·无菌苗的培养 | 第23-24页 |
·卡那霉素选择压的确定 | 第24页 |
·卡那霉素溶液储备液的配制 | 第24页 |
·含不同浓度卡那霉素的筛选培养基的制作 | 第24页 |
·材料处理 | 第24页 |
·选择培养基抗生素抑菌浓度的确定 | 第24-25页 |
·YEP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4页 |
·农杆菌的平板培养 | 第24-25页 |
·配置抗生素梯度浓度液体培养基 | 第25页 |
·挑菌 | 第25页 |
·摇菌培养 | 第25页 |
·测定OD 值 | 第25页 |
·抗菌素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5页 |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和程序(叶盘转化法) | 第25-27页 |
·菌液的制备 | 第25-26页 |
·农杆菌对植物组织的侵染及共培养 | 第26页 |
·转化植株的筛选 | 第26页 |
·转化植株的再生 | 第26-27页 |
·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27-28页 |
·不同基因型对转化的影响 | 第27页 |
·农杆菌活化状态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27页 |
·菌液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27页 |
·侵染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27页 |
·预培养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27页 |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43页 |
·选择培养基中抗菌素及其浓度的确定 | 第28-31页 |
·抗菌素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1-32页 |
·选择培养中卡那霉素选择压的确定 | 第32-33页 |
·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33-43页 |
·不同品种对转化的影响 | 第33-34页 |
·农杆菌的活化状态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菌液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侵染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预培养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37-39页 |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Kan 选择对转化效果的影响 | 第40-43页 |
4 结论 | 第43-45页 |
·遗传转化体系效率的提高 | 第43页 |
·植物再生过程中农杆菌的去处 | 第43页 |
·选择方法和选择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第43页 |
·共培养时间愈伤组织的表现和后期再生表现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个人简介 | 第51-52页 |
导师简介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图 | 第54-55页 |
博硕士论文同意发表的声明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