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族教际关系、宗教相通精神及其营造和谐社会的研究价值 | 第1-21页 |
一、研究的现实出发点及其理论聚焦 | 第13-14页 |
二、本主题研究中运用的学术资源及其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三、研究宗教相通性精神的着眼点及本书的框架结构 | 第14-21页 |
1. 研究宗教相通性精神的着眼点 | 第14-15页 |
2. 本书的框架结构 | 第15-21页 |
上篇 民族宗教关系的历史实证研究 | 第21-89页 |
第一章 世界民族宗教冲突的聚焦及其出路的思考 | 第21-37页 |
第一节 化解民族宗教冲突的一种选择 | 第22-23页 |
一、当代人类冲突的焦点:民族宗教关系问题 | 第22-23页 |
二、亚欧民族宗教问题的相反趋向 | 第23页 |
第二节 世界民族宗教热点问题聚焦亚洲 | 第23-37页 |
一、从十字军东征到“9·11”事件、美伊战争的启示 | 第23-25页 |
二、阿以冲突:最引人瞩目的民族宗教问题 | 第25-26页 |
三、库尔德人问题:世界上最难解的民族问题之一 | 第26-27页 |
四、印巴分治:信仰不同肢解了国家,使印度一分为三 | 第27-29页 |
五、僧泰冲突:南亚地缘政治不稳定的隐患 | 第29-31页 |
六、中亚最大的民族问题:穆斯林与俄罗斯人的冲突 | 第31-33页 |
七、东帝汶问题:以基督教与印尼主体民族相区分 | 第33-34页 |
八、塞浦路斯:东西文明冲突的一个交汇点 | 第34-36页 |
九、东南亚的华人问题:民族冲突与宗教冲突的一个窗口 | 第36-37页 |
第三节 世界热点聚集亚洲的原因 | 第37页 |
一、世界热点聚集亚洲的表层原因 | 第37页 |
二、世界热点聚集亚洲的深层原因 | 第37页 |
三、跨界民族问题与跨境民族问题的区别 | 第37页 |
第二章 中国先民缘何营造和谐社会 | 第37-50页 |
第一节 中国先民和谐社会与民族宗教和谐关系的内在关联 | 第37-40页 |
一、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天神崇拜在氏族到民族的不同凝聚作用 | 第38-39页 |
二、从颛顼的宗教改革到尧舜的禅让:中国天王民关系的铸造 | 第39-40页 |
第二节 中国三代王权与天神关系的演进 | 第40-44页 |
一、天下观念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 第40-41页 |
二、天人关系从先祖的“宾于帝”到“天子”的“敬天保民” | 第41-43页 |
三、周朝灭亡的根本:丧失内在合法性 | 第43-44页 |
第三节 中国上古和谐社会的启示 | 第44-50页 |
一、和谐社会的根本:合理解决社会基本问题、确保政权内在合法性 | 第44-45页 |
二、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处理好多元民族宗教关系 | 第45-46页 |
三、和谐社会的真理:两个法则的和谐关系 | 第46-47页 |
四、中希自然法含量的不同分析 | 第47-48页 |
五、中西方宗教与法律思想进路的根本区别 | 第48-49页 |
六、中西方古典文明区别的根本原因 | 第49-50页 |
第四节 中国各族先民宗教的相通性形成的合力 | 第50页 |
一、共通性的祖先崇拜(本部分省略) | 第50页 |
二、追认共同祖先的后果及原因(本部分省略) | 第50页 |
第三章 儒佛在中国的相遇和互动 | 第50-61页 |
第一节 儒佛冲突与三武一宗 | 第50-56页 |
一、儒佛在中国的最初相遇:冲突与融合并存 | 第51-53页 |
二、西北民族与藏族:佛教发展的重要载体 | 第53-55页 |
三、三武一宗及佛教与汉文化的冲突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儒佛的相通与理学心学的诞生 | 第56-61页 |
一、理学、心学:儒佛相通的中国化 | 第56-59页 |
二、儒佛相遇在元明清的多元民族宗教的整合 | 第59-60页 |
三、佛教成功的原因及儒佛的磨合与兼容 | 第60-61页 |
第四章 儒穆在中国的互动 | 第61-76页 |
第一节 儒穆的复杂相遇与相通 | 第62-68页 |
一、儒穆的最初相遇 | 第62-63页 |
二、中国穆斯林民族的复杂二重性 | 第63页 |
三、回汉的混合与回族的营造 | 第63-65页 |
四、维吾尔族:中亚伊斯兰教传播中国的结果 | 第65-66页 |
五、明代“华化”与“回化”的相向发展过程 | 第66页 |
六、西北穆斯林历史上的回回起义与汉回和谐关系的发展 | 第66-67页 |
七、民国后儒家主导的失陷与中国穆斯林的发展 | 第67-68页 |
第二节 儒穆关系的融合及穆斯林地缘化与双重民族性格 | 第68-72页 |
一、穆斯林的边缘化及减少儒穆最初冲突的可能 | 第68-69页 |
二、中国穆斯林的世界性民族精神 | 第69-71页 |
三、中国穆斯林的中国性民族精神 | 第71-72页 |
第三节 儒穆教理的结合与提升 | 第72-76页 |
一、儒穆的交汇和儒穆义理的结合 | 第72-73页 |
二、对儒学进行伊斯兰教的升华 | 第73-76页 |
第五章 儒耶在中国的互动 | 第76-88页 |
第一节 儒耶的相遇与礼仪之争 | 第76-84页 |
一、儒耶的初遇与景教的初传 | 第76-77页 |
二、蒙古宽容的宗教政策与天主教在华的第一次传教高峰 | 第77-78页 |
三、两个古典文明中心的逆转与儒耶关系的进展 | 第78-80页 |
四、南京教案:儒耶第一次重大冲突 | 第80-81页 |
五、礼仪之争:儒耶冲突的高峰 | 第81-84页 |
第二节 儒耶的相通与儒耶并存 | 第84-88页 |
一、儒耶纷争的成败 | 第84-85页 |
二、“儒耶并存论”的提出 | 第85-86页 |
三、儒耶的兼容性问题 | 第86-88页 |
第六章 佛耶在中国的互动 | 第88-89页 |
第一节 佛耶的相遇与争宠互动 | 第89页 |
一、佛耶关系由入主中原到争宠中国再到定主中国的历史演变 | 第89页 |
二、佛耶相遇在中国的转向和基督教对佛教的积极影响 | 第89页 |
三、佛耶在中国的本色化中的互动关系 | 第89页 |
第二节 佛耶的互动与相通 | 第89页 |
一、佛耶的区别 | 第89页 |
二、处理中国佛耶关系的不同方案 | 第89页 |
三、佛耶的相通与可兼容性 | 第89页 |
下篇:宗教相通性精神的理论研究 | 第89-133页 |
第七章 民族宗教关系的中外不同理念 | 第89-90页 |
第一节 中外两种民族宗教关系的不同理念 | 第89页 |
一、西欧“民族国家”的诞生 | 第89页 |
二、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 | 第89页 |
三、西方人“民族国家”理念下的民族宗教关系 | 第89页 |
四、民族国家理念的输出与接受 | 第89页 |
五、从宗教视角对民族的理解 | 第89页 |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民族宗教理念 | 第89-90页 |
一、“西学东渐 | 第90页 |
二、“多元一体”的理论思考 | 第90页 |
三、研究宗教在中国相遇中相通的价值 | 第90页 |
第三节 西方缘何承继基督教而不是佛教 | 第90页 |
一、佛教与西方古典文明的互动 | 第90页 |
二、缘何征服希腊罗马文明的是基督教而不是佛教 | 第90页 |
三、佛耶在近代历史舞台上的相遇与相通 | 第90页 |
四、佛教无力补“西天”(西方) | 第90页 |
第八章 两种民族宗教关怀:中西文明的原始分野 | 第90-91页 |
第一节 两种民族原始宗教的不同终极关怀 | 第90页 |
一、中国原始宗教中终极关怀的缺憾 | 第90页 |
二、古希腊原始宗教的终极关怀 | 第90页 |
第二节 中希原始宗教的不同神韵 | 第90-91页 |
一、神灵不同:祖灵与神灵 | 第90页 |
二、英雄不同:天子与超人 | 第90页 |
三、文明诉求不同:德与力 | 第90页 |
四、神话内结构的不同:崇拜性与解释性 | 第90-91页 |
第三节 不同的文明定势与人文环境 | 第91页 |
一、两种不同的文明定势:迁徙文明与乡土文明 | 第91页 |
二、不同的人文环境:河流文明与爱琴海文明 | 第91页 |
三、不同的民族纽带:宗法家族与宙斯神谱、血缘与地缘 | 第91页 |
第四节 中国原始神话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关联性 | 第91页 |
一、不同古典哲学的发展进路:宇宙关怀与人文关怀 | 第91页 |
二、中国原始神话的不成熟性与中国古典哲学的早熟性 | 第91页 |
三、中国原始神话的不成熟与哲学早熟的“意义” | 第91页 |
第五节 从“井底之蛙”的天下主义走向现代的全球主义 | 第91页 |
一、狭隘的天下主义 | 第91页 |
二、传统“天下主义”的合理内涵 | 第91页 |
第九章 人类进步、宗教的全球化与本色化 | 第91-92页 |
第一节 人类进步标准的确定与文明困惑的读解 | 第91页 |
一、走出困惑:把“文明”作为人类进步的标准是不科学的 | 第91页 |
二、怎样确定人类进步的标准 | 第91页 |
三、文明本质的思考 | 第91页 |
第二节 人类进步与民族文明、宗教文明 | 第91-92页 |
一、人类文明与民族文明 | 第92页 |
二、人类进步与人权问题 | 第92页 |
三、宗教文明:走出精神信仰的执著 | 第92页 |
四、宗教发展的两种进路与民族精神及时代精神的合力 | 第92页 |
五、人类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及现代宗教精神 | 第92页 |
六、社会需要是宗教发展的根本动能 | 第92页 |
第三节 宗教的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 第92页 |
一、宗教的现代化从属于文化全球化 | 第92页 |
二、宗教的本色化与全球化 | 第92页 |
三、克服西方全球化理念的偏见:全球化不是西方化 | 第92页 |
四、人类学视野中的全球化 | 第92页 |
五、弘扬亚洲民族对全球文化多样化的贡献 | 第92页 |
六、全球化是多元性与统一性的合流而非同质性 | 第92页 |
第十章 宗教的本质功能及其诸多属性 | 第92-93页 |
第一节 宗教到底有害还是有益:两种宗教本质观的解析 | 第92-93页 |
一、宗教有益的新发现:新范式对旧范式的否定 | 第92页 |
二、宗教的有害性不容完全否定:“旧范式”的合理性 | 第92-93页 |
三、宗教有害也有益:新旧两种范式合理性的适用范围 | 第93页 |
第二节 宗教的诸多重要属性与宗教相通性精神 | 第93页 |
一、宗教的主体性、民族性 | 第93页 |
二、宗教真理的相对性、局限性 | 第93页 |
三、宗教冲突性和(非)兼容性 | 第93页 |
第十一章 民族宗教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 | 第93-110页 |
第一节 民族与宗教互动关系的共识 | 第93-9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3-94页 |
二、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存有积极互动关系 | 第94-95页 |
三、民族与宗教的互动分为良性与恶性两种 | 第95页 |
四、民族与宗教具有不可分割性 | 第95-96页 |
五、宗教是不是民族的主要特征 | 第96-97页 |
第二节 民族宗教关系问题研究的学科发展 | 第97-100页 |
一、民族的宗教性与宗教的民族性、民族宗教学的提出与探讨 | 第97-98页 |
二、关于族教际学的思考 | 第98-100页 |
第三节 民族与宗教关系的深入研究 | 第100-106页 |
一、宗教是解读民族问题不可或缺的要素 | 第100-101页 |
二、如何分析人类之初与未来社会的无宗教问题 | 第101-102页 |
三、现代民族与宗教的不对位关系 | 第102-103页 |
四、民族与宗教是主体与文明、实体与属性的关系 | 第103-104页 |
五、原生型与衍生型民族宗教关系的发展 | 第104页 |
六、人类经历的三大分离:政教分离、国族分离、族教分离 | 第104-106页 |
第四节 民族与宗教的互相制动及其和谐关系的营造 | 第106-107页 |
一、民族与宗教的相互界定 | 第106页 |
二、如何走出民族宗教关系的误区 | 第106页 |
三、如何营造和谐的民族与宗教关系 | 第106-107页 |
第五节 民族宗教问题的文化化、政治化与去政治化 | 第107-110页 |
一、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多种理论方案(略) | 第107页 |
二、民族关系问题的文化化和去政治化(略) | 第107页 |
三、民族关系问题的政治化方案(略) | 第107页 |
四、我国民族区域自治问题主要不是文化化的途径(略) | 第107页 |
五、多民族关系问题的多层次理论 | 第107-109页 |
六、民族宗教关系问题的政治化、文化化和去政治化 | 第109-110页 |
第十二章 宗教相通性精神的理论分析 | 第110-133页 |
第一节 宗教相通性精神的研究 | 第110-119页 |
一、不是乌托邦主观理念,而是宗教发展过程的实在动能 | 第110-113页 |
二、排他、包容,还是多元? | 第113-114页 |
三、如何解决宗教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问题 | 第114-116页 |
四、宗教关系发展的诸多规律性 | 第116-119页 |
第二节 宗教相通性精神的实现条件及其误区 | 第119-127页 |
一、宗教相通性的外在条件 | 第120页 |
二、宗教相通性的内在条件 | 第120-123页 |
三、宗教相通性精神的误区及实现宗教相通性精神的最大难题 | 第123-125页 |
四、基穆关系和解个案的重大意义 | 第125-127页 |
第三节 人类历史中的宗教相通性精神 | 第127-132页 |
一、前国家社会不曾拥有宗教相通性精神 | 第127-128页 |
二、农业国家社会的宗教相通性精神 | 第128-130页 |
三、民族国家及后民族国家社会的宗教相通性精神 | 第130-132页 |
第四节 民族宗教的未来走向 | 第132-133页 |
一、基督教的尚武精神使其不足代表人类信仰的发展未来(略) | 第132页 |
二、走出冲突的误区:和而不同、并存共荣才是出路(略) | 第132页 |
三、宗教的对话精神与谨慎乐观的未来预期 | 第132-13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3-140页 |
后记:完成本论文的艰难历程 | 第140-14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42-143页 |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