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导论 | 第1-15页 |
|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第8-9页 |
| 二、美术馆公共性—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 (一) 国外部分 | 第9-10页 |
| (二) 国内部分 | 第10-12页 |
| 三、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 (一) “公共性” | 第12页 |
| (二) 美术馆 | 第12页 |
| (三) 美术馆的公共性 | 第12-13页 |
| (四) 中国美术馆 | 第13页 |
| 四、分析架构 | 第13-14页 |
| 五、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 (一) 研究的方法 | 第14页 |
| (二) 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为工农兵大众服务时期(1963—1979) | 第15-22页 |
|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 | 第15-17页 |
| 二、意识形态灌输式的教育活动 | 第17-18页 |
| (一) 热情背后的灌输性本质 | 第17页 |
| (二) 大众被动的接受 | 第17-18页 |
| 三、自上而下的单向宣传 | 第18-19页 |
| (一) 对上级负责 | 第18-19页 |
| (二) 政策性的新闻发布 | 第19页 |
| 四、办革命人的展 | 第19-20页 |
| 五、政治维度考量下的藏品公开 | 第20-21页 |
| 六、小结:政治统帅业务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为美术家服务时期(1981—2002) | 第22-36页 |
| 一、重返艺术本体 | 第22-27页 |
| (一) 国外经典原作冲击艺术观念 | 第23-25页 |
| (二) 艺术性的检阅 | 第25-26页 |
| (三) 透过典藏再识传统 | 第26页 |
| (四) 聚焦学术 | 第26-27页 |
| 二、作品自身的教育活动形式 | 第27-29页 |
| (一) 外来展的“盲人专场” | 第27-28页 |
| (二) 来自作品的互动 | 第28页 |
| (三) 挑剔的展示方式 | 第28-29页 |
| 三、阵中叫阵 | 第29-31页 |
| (一) 业内的脸孔 | 第30页 |
| (二) 美术家的赞歌 | 第30页 |
| (三) “一唱一和” | 第30-31页 |
| 四、为了更好的保存和更好的展示 | 第31-33页 |
| (一) “他不放心,能给吗” | 第31-32页 |
| (二) “不辜负众多老前辈的期望,这就是我内心最大的欣慰” | 第32-33页 |
| 五、藏品研究的骄傲 | 第33-35页 |
| 六、小结:专业化程度的提升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转向为公众服务时期(2003至今) | 第36-49页 |
| 一、“公益性”的认识 | 第36-39页 |
| (一) 百年美术史的教育 | 第36-38页 |
| (二) 展现美术馆人性化的整体 | 第38-39页 |
| 二、以公众为本的教育活动形式 | 第39-44页 |
| (一) 现代、人性的沟通纽带 | 第40页 |
| (二) 为了明天的馆校合作 | 第40-42页 |
| (三) 公众为主本的讲座 | 第42-43页 |
| (四) 不协调的杂音 | 第43-44页 |
| 三、资讯化的服务 | 第44-45页 |
| (一) “自己来管” | 第44-45页 |
| (二) 团体的协调器 | 第45页 |
| 四、由艺术品延伸的服务 | 第45-47页 |
| (一) 留驻观众的脚步 | 第45-46页 |
| (二) 自身的期许 | 第46-47页 |
| 五、藏品数字化服务 | 第47-48页 |
| (一) 信息加工 | 第48页 |
| (二) 协作管理 | 第48页 |
| (三) “每个人都可以享受” | 第48页 |
| 六、小结:硬件国际接轨与“软件”准备不足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9-53页 |
| 一、中国美术馆公共性发展的过程是其“国家特色”的建构过程 | 第49-51页 |
| (一) 中国美术馆公共性含义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始终受党和国家的文化政策的制约 | 第49-50页 |
| (二) 中国美术馆公共性含义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始终受国家经济实力的制约 | 第50页 |
| (三) 中国美术馆公共性含义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与当代美术主流思潮同步 | 第50-51页 |
| (四) 中国美术馆公共性含义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与公众的素质提高有关 | 第51页 |
| 二、中国美术馆公共性的发展指向是与国际接轨的过程 | 第51页 |
| 三、关于中国美术馆公共性的“国际性标准”与“国家特色”的讨论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附录:采访资料 | 第56-98页 |
| 一、采访杨小芸 | 第56-57页 |
| 二、采访杨力舟 | 第57-58页 |
| 三、采访郑作良 | 第58-63页 |
| 四、采访冯远 | 第63-67页 |
| 五、采访刘曦林 | 第67-71页 |
| 六、采访何琳 | 第71-75页 |
| 七、采访赵雪村 | 第75-78页 |
| 八、采访王安 | 第78-81页 |
| 九、采访王春 | 第81-86页 |
| 十、采访裴建国 | 第86-92页 |
| 十一、采访陈旬 | 第92-94页 |
| 十二、采访观众 | 第94-95页 |
| 十三、采访家长 | 第95-98页 |
| 后记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