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中文文摘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0页 |
| 第2章 概念及关系的论述 | 第10-22页 |
| ·“四家”与“四家样” | 第10-11页 |
| ·本文的论述侧重 | 第11页 |
| ·“四家样”的佛教背景 | 第11-13页 |
| ·对佛教创立的思辩 | 第11-13页 |
| ·佛教艺术的形成 | 第13页 |
| ·“四家样”与中国文化背景(以书法、雕塑为例) | 第13-18页 |
| ·佛教与佛教美术对中国的渐进影响与“四家样”所受影响分析 | 第18-22页 |
| ·佛教美术对中国的影响分析 | 第18-19页 |
| ·“四家样”所受影响分析 | 第19-22页 |
| 第3章 “四家样”创造者的本体研究 | 第22-43页 |
| ·“曹家样” | 第22-27页 |
| ·“张家样” | 第27-34页 |
| ·“吴家样” | 第34-38页 |
| ·“吴装” | 第34-35页 |
| ·“吴带当风” | 第35-37页 |
| ·“作为画工的吴道子” | 第37-38页 |
| ·“周家样” | 第38-43页 |
| ·周妨仕女画 | 第38-39页 |
| ·首创“水月之体” | 第39-41页 |
| ·“秾丽丰肥” | 第41页 |
| ·佛像世俗化 | 第41-43页 |
| 第4章 “四家样”的艺术影响与流传分析 | 第43-46页 |
| ·“四家样:个案研究 | 第43-44页 |
| ·“曹家样”影响与流传 | 第43页 |
| ·“张家样”影响与流传 | 第43-44页 |
| ·“吴家样”影响与流传 | 第44页 |
| ·“周家样”影响与流 | 第44页 |
| ·“四家样”风格比较研究 | 第44-46页 |
| 第5章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后记 | 第49-50页 |
| 个人简历 | 第50-52页 |
|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