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STRACT | 第8-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发现及命名 | 第11页 |
|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光温生态学研究 | 第11-14页 |
| ·光照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作用 | 第11-12页 |
| ·温度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作用 | 第12-13页 |
| ·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模式及分类 | 第13-14页 |
|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遗传学研究 | 第14-16页 |
|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雄性不育性的遗传 | 第14页 |
|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遗传异质性 | 第14-15页 |
|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分子标记和染色体定位研究 | 第15-16页 |
| ·籼、粳亚种分类及亚种间的杂种优势表现 | 第16-17页 |
|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8-22页 |
| ·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 ·供试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材料及不育基因来源 | 第18页 |
| ·遗传分析的父本材料 | 第18页 |
| ·杂种优势配组所用的父本材料 | 第18-19页 |
| ·实验方法 | 第19-22页 |
| ·分期播种试验和育性考察 | 第19-20页 |
| ·分期播种材料的种植 | 第19页 |
| ·分期播种材料的育性考察 | 第19页 |
| ·海南稻蔸再生苗的花粉育性观察 | 第19页 |
| ·育性对温度的敏感期和育性转换临界温度的分析 | 第19-20页 |
| ·遗传分析的育性鉴定方法 | 第20页 |
| ·花粉育性观察 | 第20页 |
| ·套袋自交结实率考察 | 第20页 |
| ·自然结实率考察 | 第20页 |
| ·人工气候箱鉴定 | 第20页 |
| ·不育系M113S和华201S的遗传分析 | 第20-21页 |
| ·不育系的籼粳属性判别 | 第21页 |
| ·程氏指数分析法 | 第21页 |
| ·分子标记分析 | 第21页 |
| ·粳杂交法分析M113S的籼粳交亲和性 | 第21页 |
| ·组合测配和杂种优势分析 | 第21页 |
| ·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分析 | 第21-22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2-55页 |
| ·M113S和华201S的主要植物学特性及农艺性状观察 | 第22-23页 |
| ·自然条件下M113S和华201S的育性转换特性研究 | 第23-35页 |
| ·武汉自然条件下M113S和华201S的育性表现 | 第23-28页 |
| ·海南自然条件下华201S和培矮64S的育性表现 | 第28-31页 |
| ·育性对温度的敏感期分析 | 第31-34页 |
| ·相关分析法 | 第31-32页 |
| ·图示法分析 | 第32-34页 |
| ·三个不育系之间的育性稳定性比较 | 第34-35页 |
| ·人工控制条件下M113S的育性转换特性研究 | 第35-37页 |
| ·武汉自然条件下M113S和华201S的生育特性研究 | 第37-40页 |
| ·M113S和华201S育性的遗传分析 | 第40-47页 |
| ·F_1代的育性表现 | 第40-41页 |
| ·分离世代的育性表现 | 第41-47页 |
| ·不同不育系之间杂交F_1的育性等位性分析 | 第47页 |
| ·M113S和华201S的籼粳属性分析 | 第47-50页 |
| ·程氏指数法对M113S和华201S等的籼粳属性分类 | 第47-48页 |
| ·分子标记对籼粳属性的分析 | 第48-49页 |
| ·M113S与籼稻及粳稻品种杂交的育性表现 | 第49-50页 |
| ·组合测配和杂种优势分析 | 第50-55页 |
| ·测交组合的产量表现 | 第50页 |
| ·强优势组合的稻米外观品质分析 | 第50-51页 |
| ·杂种优势分析 | 第51-53页 |
| ·杂种和父本单株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53-55页 |
| 5 讨论 | 第55-58页 |
| ·关于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稳定性及敏感期 | 第55页 |
|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与研究 | 第55-56页 |
| ·遗传背景和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表现 | 第56页 |
| ·关于两系杂交稻的杂种优势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附表1: | 第65-67页 |
| 附表2: | 第67-69页 |
| 附表3: | 第69-72页 |
| 附表4: | 第72-74页 |
| 附表5: | 第74-78页 |
| 附表6: | 第78-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