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4页 |
第一章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 第14-33页 |
一、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认识 | 第14-20页 |
(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 | 第15页 |
(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段性 | 第15-16页 |
(三)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 第16-20页 |
二、新民主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 | 第20-27页 |
(一) 保护和发展农民个体经济与引导农民过渡到农业集体化 | 第20-22页 |
(二) 从组织供销合作社到发展生产合作社 | 第22-24页 |
(三) 保护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 第24-27页 |
三、“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构想的再认识 | 第27-33页 |
(一) “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意义 | 第28-30页 |
(二) “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提法的改变 | 第30-33页 |
第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 | 第33-52页 |
一、确立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地位 | 第33-37页 |
(一) 经济建设具有基础性地位的理论依据 | 第33-34页 |
(二) 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 | 第34-35页 |
(三) 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制定各项方针政策 | 第35-37页 |
二、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 | 第37-41页 |
(一) 经济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 第37-38页 |
(二) 从国情出发制定各项方针政策 | 第38-40页 |
(三) 经济建设必须量力而行 | 第40-41页 |
三、走自己的工业化道路 | 第41-49页 |
(一) 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 第42-43页 |
(二) 正确处理农、轻、重三者之间关系 | 第43-46页 |
(三) 工业化速度必须与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 | 第46-49页 |
四、经济建设要与民主建设同步进行 | 第49-52页 |
第三章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思想 | 第52-71页 |
一、社会主义经济不能排斥商品及价值规律 | 第53-59页 |
(一)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长期发展的必然性 | 第53-55页 |
(二)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也是商品 | 第55-56页 |
(三) 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也可以采用商品形式 | 第56-57页 |
(四) 利用价值规律指导生产和分配 | 第57-59页 |
二、所有制的变革必须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 第59-61页 |
(一) 改革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必须从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 | 第59-60页 |
(二) 正确处理国有经济和其他经济之间的矛盾 | 第60页 |
(三) 调整农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 | 第60-61页 |
三、社会主义经济既要有计划性、又要有多样性、灵活性 | 第61-66页 |
(一) 开放和利用自由市场 | 第62页 |
(二)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 | 第62-63页 |
(三) 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 第63-64页 |
(四) 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 | 第64-66页 |
四、试办托拉斯的设想 | 第66-69页 |
(一) 试办托拉斯思想的形成 | 第66-67页 |
(二) 试办托拉斯的基本观点 | 第67-68页 |
(三) 刘少奇试办托拉斯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第68-69页 |
五、对刘少奇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再认识 | 第69-71页 |
第四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 第71-86页 |
一、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第71-74页 |
二、民主集中制是根本的组织原则和活动原则 | 第74-77页 |
(一) 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 | 第74页 |
(二) 正确理解处理民主和集中的辩证关系 | 第74-76页 |
(三) 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必须走群众路线 | 第76-77页 |
三、克服官僚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 第77-82页 |
(一) 反对官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政治斗争 | 第77-78页 |
(二) 从制度上反对官僚主义 | 第78-80页 |
(三) 充分运用批评和监督来反对官僚主义 | 第80-81页 |
(四) 运用理论武器反对官僚主义 | 第81-82页 |
四、社会主义法制是人民民主的有力保障 | 第82-84页 |
(一) 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的实现要靠法制保护 | 第82-83页 |
(二) 执法机关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 第83-84页 |
五、对刘少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的再认识 | 第84-86页 |
结语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后记 | 第90-91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