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3页 |
| 引言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秸秆覆盖与生草间作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 1 秸秆覆盖与生草间作的土壤效应 | 第14-17页 |
| ·增加土壤养分效应 | 第14-15页 |
| ·抑蒸保墒,改善土壤水分供应 | 第15页 |
| ·土壤温度调节效应 | 第15-16页 |
| ·对土壤酶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16-17页 |
| 2 秸秆覆盖与生草间作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7-18页 |
| 3 秸秆覆盖与生草间作对杂草、病虫害抑制效应 | 第18页 |
| 4 秸秆覆盖与生草间作的增产和品质改良效应 | 第18-19页 |
| 5 秸秆覆盖与生草间作可能引起的负面影响 | 第19页 |
| 6 秸秆覆盖与生草间作的应用前景 | 第19-20页 |
| 7 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 1 试验点自然概况 | 第21页 |
| 2 试验设计 | 第21页 |
| 3 观测项目和方法 | 第21-24页 |
| ·土壤理化指标测定 | 第22页 |
| ·土壤水分测定 | 第22页 |
| ·温度观测 | 第22页 |
| ·杂草调查 | 第22页 |
| ·昆虫调查 | 第22页 |
| ·蚯蚓调查 | 第22-23页 |
| ·光合特性测定 | 第23页 |
| ·茶叶品质分析 | 第23页 |
| ·产量测定 | 第23页 |
| ·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覆盖与间作对茶园土壤环境的影响 | 第24-28页 |
| 1 引言 | 第2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7页 |
| ·茶园土壤环境主成分分析 | 第24页 |
| ·茶园土壤环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 第24-26页 |
| ·土壤环境改良效果 | 第26-27页 |
| 3 结论 | 第27-28页 |
| 第四章 覆盖与间作对茶园土壤水分的动态调控效果 | 第28-33页 |
| 1 引言 | 第2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 ·茶园土壤水分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28-29页 |
| ·覆盖与间作对茶园不同深度水分供应的调控效果 | 第29-30页 |
| ·高温、持续干旱时期覆盖和间作茶园土壤水分的调控效果 | 第30-32页 |
| ·夏季高温干旱时期覆盖和间作对茶园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 ·秋季持续干旱时期覆盖和间作对茶园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 3 结论 | 第32-33页 |
| 第五章 覆盖与间作对亚热带丘陵茶园地温时空变化的影响 | 第33-40页 |
| 1 引言 | 第3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 ·不同出路茶园不同层次土壤温度的年变化 | 第33-34页 |
| ·不同处理茶园不同层次土壤温度的日变化 | 第34-35页 |
| ·不同处理茶园地温月平均日较差的时空变化 | 第35-36页 |
| ·覆盖与间作对茶园地温时空变化转换点的调控效果 | 第36-37页 |
| ·覆盖与间作在高温时期的降温效果 | 第37-38页 |
| 3 结论 | 第38-40页 |
| 第六章 覆盖与间作对茶园主要伴生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40-49页 |
| 1 引言 | 第4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 ·土壤蚯蚓的促进效应 | 第41页 |
| ·杂草的生态控制效应 | 第41-44页 |
| ·天敌─害虫的生态控制 | 第44-46页 |
| 3 结论 | 第46-49页 |
| 第七章 覆盖与间作茶园的光合效应 | 第49-53页 |
| 1 引言 | 第4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 ·覆盖与间作对茶树光合作用日变化的影响 | 第49-51页 |
| ·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 第49页 |
| ·光合有效辐射日变化 | 第49-50页 |
| ·蒸腾速率日变化 | 第50-51页 |
| ·覆盖与间作对茶树光合作用季节变化的影响 | 第51-52页 |
| ·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季节变化 | 第51-52页 |
| ·光合有效辐射和蒸腾速率的季节变化 | 第52页 |
| 3 结论 | 第52-53页 |
| 第八章 覆盖与间作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综合影响 | 第53-59页 |
| 1 引言 | 第5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 ·覆盖与间作茶园综合生态效应 | 第53-55页 |
| ·覆盖与间作对茶树光合作用的综合影响 | 第55-56页 |
| ·覆盖与间作茶园的品质改良和增产效应 | 第56-58页 |
| 3 结论 | 第58-59页 |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9-63页 |
| 1 结论 | 第59-60页 |
| 2 讨论 | 第60-63页 |
| 第十章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作者简介 | 第71-72页 |
| 论文题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