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13页 |
一、选题的意义 | 第10页 |
二、文献评述 | 第10-11页 |
三、研究内容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1-12页 |
四、本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 节能减排授信的法治实践与问题 | 第13-26页 |
·我国节能减排授信的涵义及实践中的法律问题 | 第13-17页 |
·我国节能减排授信的涵义 | 第13-14页 |
·我国节能减排授信涵义混乱 | 第13页 |
·节能减排授信与绿色信贷政策 | 第13-14页 |
·我国节能减排授信的法治实践 | 第14-15页 |
·国家层面的节能减排授信政策 | 第14-15页 |
·地方层面的节能减排授信政策 | 第15页 |
·我国节能减排授信中的法律问题 | 第15-17页 |
·行业标准和实施指南不完备 | 第15页 |
·相关配套政策及法规缺位 | 第15-16页 |
·环境信息共享制度缺失 | 第16页 |
·银行社会责任意识和激励机制缺失 | 第16-17页 |
·部分域外国家及国际节能减排授信的法治实践 | 第17-21页 |
·部分域外国家节能减排授信的法治实践 | 第17-18页 |
·美国 | 第17页 |
·加拿大 | 第17-18页 |
·日本 | 第18页 |
·国际节能减排授信的法治实践 | 第18-20页 |
·全球契约 | 第18-19页 |
·赤道原则 | 第19页 |
·金融追踪 | 第19页 |
·国家贴息性的信贷补贴政策 | 第19-20页 |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 第20页 |
·域际经验比较的启示 | 第20-21页 |
·我国节能减排授信的优势与不足 | 第20-21页 |
·域际及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第21页 |
·节能减排授信中的利益分析 | 第21-26页 |
·利益分析——节能减排授信法律分析的逻辑起点 | 第22-23页 |
·利益 | 第22页 |
·利益分析 | 第22-23页 |
·利益相关者 | 第23页 |
·我国节能减排授信法律中的利益分析 | 第23-26页 |
·环境法调整的利益关系 | 第23页 |
·节能减排授信法律关系中的主要利益冲突 | 第23-26页 |
2 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节能减排授信的内生与外部原因 | 第26-32页 |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与节能减排授信 | 第26-29页 |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概述 | 第26-28页 |
·公司社会责任的含义 | 第26-27页 |
·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 | 第27-28页 |
·我国商业银行何以承担社会责任 | 第28-29页 |
·我国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源于其内生性需要 | 第28页 |
·我国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外部压力 | 第28-29页 |
·商业银行“生态人”的法律型塑 | 第29页 |
·通过社会监督约束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 | 第29-32页 |
·制定商业银行业社会责任标准 | 第30页 |
·《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 | 第30页 |
·《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宣言》 | 第30页 |
·《中国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 | 第30页 |
·实施社会第三方评价 | 第30-32页 |
·社会第三方对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报告的评价 | 第30页 |
·实施社会第三方评价的实例分析 | 第30-32页 |
3 激励机制:节能减排授信的推进器 | 第32-38页 |
·激励机制与节能减排授信 | 第32-35页 |
·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 第32-33页 |
·外部性与激励机制 | 第32页 |
·政府对节能减排授信的间接规制 | 第32-33页 |
·环境成本——收益分析 | 第33页 |
·我国缺乏对商业银行承担环境社会责任的激励机制 | 第33-35页 |
·建立商业银行履行对环境的社会责任之激励机制 | 第35-38页 |
·实施效果评价办法,认定“绿色金融产品”及“绿色银行” | 第35-36页 |
·河北省的绿色信贷效果评价办法 | 第35页 |
·“绿色银行”“绿色金融产品”成为环境标志 | 第35-36页 |
·国家对节能减排授信的激励政策 | 第36-38页 |
·国家制定鼓励绿色金融创新的政策 | 第36-37页 |
·国家财政资金激励节能减排授信 | 第37-38页 |
4 环境信息共享机制:节能减排授信的重要桥梁 | 第38-45页 |
·环境信息公开与共享之间的联系 | 第38-41页 |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 第38-40页 |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第38-39页 |
·节能减排授信中的环境信息公开与共享 | 第39-40页 |
·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的相关规定及其作用 | 第40-41页 |
·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的相关规定 | 第40页 |
·环境信息公开对节能减排授信环境信息共享的作用 | 第40-41页 |
·节能减排授信环境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 第41-45页 |
·节能减排授信环境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 | 第41-42页 |
·环境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过程 | 第41-42页 |
·我国建立环境信息共享机制的意义 | 第42页 |
·我国节能减排授信环境信息共享机制的完善 | 第42-45页 |
·环保部门报送信息的方式需要改进 | 第42-43页 |
·金融机构报送信息的职责和方式需要改进 | 第43页 |
·环境信息共享系统的纵横整合 | 第43页 |
·制定《环境信息公开执行细则》 | 第43-45页 |
5 产业政策与法律:节能减排授信的基石 | 第45-52页 |
·产业政策与节能减排授信 | 第45-47页 |
·产业政策与银行业的关系 | 第45-46页 |
·产业政策及产业政策法 | 第45页 |
·产业政策是节能减排授信的基石 | 第45-46页 |
·我国现行产业政策对节能减排授信的影响 | 第46-47页 |
·国家层面的产业政策及其影响 | 第46页 |
·地方层面的产业政策及其影响 | 第46-47页 |
·如何发挥产业政策的基石作用 | 第47-52页 |
·制定分行业的产业政策 | 第47-48页 |
·加快制定分行业的产业政策 | 第47页 |
·积极推动产业政策立法 | 第47-48页 |
·商业银行的借款合同应体现节能减排的产业政策 | 第48-52页 |
·“格式合同”未能体现节能减排的产业政策 | 第48-49页 |
·环境合同在美国的运用及启示 | 第49-50页 |
·在节能减排授信中使用环境条款或环境合同之探讨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个人简介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