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里运河地域景观特征的发掘与整合研究

中文摘要第1页
ABSTRACT第4-8页
绪论第8-11页
 1、研究背景第8页
 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8-9页
 3、研究方法与框架第9-11页
   ·研究方法第9页
   ·研究框架第9-11页
第一章 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自然景观特征第11-15页
 1、融入淮安城市水系的里运河文化长廊第11-12页
   ·淮安城市水系的形成第11页
   ·淮安城市水网的格局----“四水穿城,二河绕城”第11-12页
   ·里运河空间形态特征第12页
 2、植被特征第12-13页
   ·淮安地域性树种第12页
   ·里运河流域植被现状第12-13页
   ·里运河流域绿化存在的问题第13页
 3、其他自然景观特征第13-15页
   ·土壤特征第14页
   ·地形地貌第14页
   ·气候特征第14-15页
第二章 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人文景观特征第15-34页
 1、里运河水文化特征第15-20页
   ·盐税文化第15-16页
     ·盐税文化的兴衰第15-16页
     ·盐税文化对里运河现代景观的意义第16页
   ·漕运文化第16-18页
     ·漕运文化的嬗变(南船北马)第17页
     ·漕运文化对里运河现代景观的意义第17-18页
   ·近现代工业文明第18-19页
     ·近代工业文明的起步第18页
     ·近代工业的发展第18页
     ·近代工业遗存的景观价值第18-19页
   ·水利文化第19-20页
     ·近古水利文明第19-20页
     ·现代水利枢纽第20页
     ·水利文化与里运河流域景观建设的关系第20页
 2、里运河流域建筑文化特征第20-30页
   ·里运河地域建筑特征综述第21-28页
     ·平面布局第21-22页
     ·建筑细部特征第22-28页
   ·里运河流域多元建筑文化特征的生成第28-30页
 3、里运河流域宗教文化特征第30-31页
   ·里运河流域宗教文化现状-----“四教合一”第30-31页
   ·里运河流域宗教文化格局的渊源第31页
     ·佛教和道教文化的兴盛第31页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入第31页
 4、名人及历史文化对里运河的影响第31-34页
   ·名人文化效应第31-32页
     ·淮安的名人文化第31-32页
     ·里运河流域蕴含的名人及历史文化第32页
   ·秦汉及明清文化对里运河的影响第32-34页
     ·秦汉时期的文化繁荣和汉末的人文现象第32页
     ·明清时期的文化繁荣第32-34页
第三章 淮安里运河地域景观特征的整合研究第34-69页
 1、地域景观特征整合的意义与方法第34-35页
   ·整合的意义第34页
   ·整合的方法第34-35页
     ·建立景观体系第34-35页
     ·划分景观层次第35页
 2、绿化系统的整合第35-42页
   ·绿化系统整合的系统构架第35-36页
   ·绿化系统的整合第36-42页
     ·生态板块的整合第37-40页
     ·线性绿化的整合第40-42页
     ·景点绿化的整合第42页
 3、空间形态的整合第42-53页
   ·里运河文化长廊整体空间架构第43页
     ·线性空间形态的架构第43页
     ·空间形态的属性第43页
   ·用地形态的整合第43-45页
     ·用地现状第43-44页
     ·用地形态的调整第44-45页
   ·道路交通的整合第45-47页
     ·水路交通第45页
     ·陆路交通第45-47页
   ·连续性空间形态的整合第47-48页
     ·驳岸形态的整合第47-48页
     ·滨水建筑界面的整合第48页
   ·节点空间形态的整合第48-51页
     ·桥梁的空间形态特征第49页
     ·标志性建筑物第49-51页
   ·开敞空间的整合第51-53页
     ·滨水广场第51-52页
     ·滨水绿地第52-53页
 4、地域性建筑特征的整合第53-61页
   ·历史街区及传统建筑的整合第53-57页
     ·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的整治第53-54页
     ·传统建筑保护和更新第54-57页
   ·新地域性建筑特征的发展第57-61页
     ·妥善处理新老建筑的协调关系第57-59页
     ·地域建筑特征的延续第59-61页
 5、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第61-69页
   ·文化资源的保护第61-62页
     ·历史文化的积淀第61页
     ·地域文化的凸显第61-62页
     ·里运河流域的历史文化资源第62页
   ·文化资源的开发第62-69页
     ·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第62-63页
     ·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第63-64页
     ·里运河文化长廊文化资源的整合第64-69页
作者简介第69-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平原河网区城市河道底质营养盐释放行为及机理研究
下一篇:给水处理厂平流式沉淀池的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