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及耐低磷小麦新种质的筛选
|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8页 |
| 一 小麦白粉病的危害与治理 | 第13-16页 |
| (一) 小麦白粉病的危害 | 第13页 |
| (二)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 | 第13-16页 |
| 1.栽培防治 | 第13页 |
| 2.药剂防治 | 第13-14页 |
| 3.抗病品种的使用 | 第14-16页 |
| 二 白粉菌生物学 | 第16-18页 |
| (一) 白粉菌属的系统发生关系 | 第16-17页 |
| (二) 白粉菌的生物学形态 | 第17页 |
| (三) 生物学特征 | 第17页 |
| (四) 白粉菌的越夏和越冬 | 第17-18页 |
| (五) 白粉菌的侵染过程 | 第18页 |
| 三 生理小种 | 第18-23页 |
| (一) 基因对基因假说 | 第19-23页 |
| 1.生理小种的概念 | 第19页 |
| 2.生理小种的鉴定 | 第19页 |
| 3.利用生理小种鉴定抗病基因 | 第19-20页 |
| 4.生理小种鉴定的意义 | 第20-23页 |
| 四 小麦对白粉菌侵染的反应 | 第23-27页 |
| (一) 白粉菌侵染后小麦细胞的响应 | 第23-25页 |
| (二) 麦类作物抗白粉病机制 | 第25-27页 |
| 1. Mlo调控的广谱抗性机制 | 第25页 |
| 2. MLX介导的基因对基因特异性抗性 | 第25-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7-38页 |
| 第二章 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 第38-52页 |
| 引言 | 第38-3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3页 |
| 一 材料 | 第39-40页 |
| (一) 植物材料 | 第39-40页 |
| (二) 菌株来源 | 第40页 |
| (三) 用于离体鉴定的培养基 | 第40页 |
| (四) 试管苗培养基 | 第40页 |
| 二 实验方法 | 第40-43页 |
| (一) 幼苗的试管培养 | 第41页 |
| (二) 小麦白粉菌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41页 |
| (三) 菌株的保存 | 第41页 |
| (四) 毒性鉴定 | 第41-43页 |
| 1.培养方法 | 第41-42页 |
| 2.反应分类标准 | 第42页 |
| 3.毒性频率公式计算 | 第42页 |
| 4.小种频率计算公式 | 第42-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50页 |
| 一 生理小种的分离 | 第43-46页 |
| 二 毒性基因数目与优势小种 | 第46-47页 |
| 三 未知抗病材料抗谱分析 | 第47-50页 |
| 讨论 | 第50-52页 |
| 一 强毒性菌株 | 第50页 |
| 二 病原群体的毒性基因频率及与全国省份的比较 | 第50-52页 |
| 第三章 耐低磷小麦新种质的筛选 | 第52-66页 |
| 引言 | 第52-5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7页 |
| 一 材料 | 第53页 |
| 二 培养液 | 第53-55页 |
| (一) 完全培养液和缺磷培养液 | 第54页 |
| (二) 正常供磷和低磷营养液 | 第54-55页 |
| 三 培养方法 | 第55页 |
| 四 性状调查 | 第55-56页 |
| 1.植物生物量的测定 | 第56页 |
| 2.根毛形态观察 | 第56页 |
| 五 数据处理 | 第56页 |
| 六 SSR标记分析 | 第56-57页 |
| (一) 基因组DNA提取 | 第56页 |
| (二) SSR实验程序 | 第56-5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4页 |
| 一 不同材料在缺磷条件下的表现 | 第57页 |
| 二 不同材料在低磷条件下的表现 | 第57-61页 |
| 三 极端类型的生物学分析 | 第61-63页 |
| 1.相对生物量 | 第61页 |
| 2.根冠比 | 第61-63页 |
| 四 耐低磷材料与已知耐低磷品种间的多态性 | 第63-64页 |
| 讨论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 全文总结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