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培养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 前言 | 第7-8页 |
| 第一章 大学生法律意识概述 | 第8-17页 |
| 一、法律意识概述 | 第8-14页 |
| (一) 法律意识的内涵 | 第8-11页 |
| (二) 法律意识的结构 | 第11-12页 |
| (三) 法律意识的功能 | 第12-14页 |
|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特点 | 第14-17页 |
| (一) 层次性 | 第15页 |
| (二) 矛盾性 | 第15-16页 |
| (三) 不平衡性 | 第16页 |
| (四) 发展性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 第17-34页 |
|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 | 第17-25页 |
| (一) 法律认知偏差 | 第17-20页 |
| (二) 法律情感淡薄 | 第20-23页 |
| (三) 法律信仰缺失 | 第23-25页 |
|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25-34页 |
| (一) 社会因素 | 第25-29页 |
| (二) 学校因素 | 第29-31页 |
| (三) 大学生自身因素 | 第31-34页 |
| 第三章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 第34-48页 |
|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意义 | 第34-36页 |
| (一)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 第34-35页 |
| (二)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 | 第35页 |
| (三) 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必要条件 | 第35-36页 |
|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点 | 第36-40页 |
| (一) 法治主体意识的培养 | 第36-38页 |
| (二) 法律至上意识的培养 | 第38页 |
| (三)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意识的培养 | 第38-40页 |
|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 | 第40-48页 |
| (一) 改进高校法制教育 | 第41-44页 |
| (二) 坚持依法治校 | 第44-45页 |
| (三) 优化社会法制环境 | 第45-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