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引言 | 第16-34页 |
一. 国外养殖大菱鲆的感染性疾病 | 第16-25页 |
二. 国内养殖大菱鲆的感染性疾病 | 第25-26页 |
三. 本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4页 |
第一章 养殖大菱鲆爱德华氏菌病的研究 | 第34-101页 |
1 大菱鲆爱德华氏菌病的发现及其病原的初步确定 | 第35-4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5-36页 |
·现场调查取样 | 第35页 |
·实验室病鱼检查 | 第35页 |
·病原菌的分离 | 第35-36页 |
·人工感染实验及其致病原确认 | 第36页 |
·结果 | 第36-41页 |
·患病大菱鲆的临床表现 | 第36-39页 |
·病灶组织的水浸片检查及肾脏涂片的观察结果 | 第39-40页 |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结果 | 第40页 |
·人工感染结果及其致病原确认 | 第40-41页 |
·讨论 | 第41-43页 |
2 病原菌的鉴定 | 第43-5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3-45页 |
·形态学观察 | 第43页 |
·生理生化测定 | 第43-44页 |
·API自动鉴定系统进行病原菌的鉴定 | 第44页 |
·病原菌的16S rDNA序列分析 | 第44-45页 |
·细菌DNA的制备 | 第44页 |
·PCR法扩增细菌的16S rDNA基因 | 第44页 |
·三株细菌的16SrDNA基因序列以及三者的同源性分析 | 第44页 |
·QL-S菌株16S rD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44-45页 |
·药物敏感实验 | 第45页 |
·结果 | 第45-52页 |
·形态学观察结果 | 第45-46页 |
·生理生化测试结果 | 第46页 |
·API系统鉴定结果 | 第46-48页 |
·16S rDNA序列及其序列同源性的比较 | 第48-50页 |
·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50-52页 |
·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 | 第52页 |
·讨论 | 第52-56页 |
3 大菱鲆爱德华氏菌病的病理学研究 | 第56-7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6-57页 |
·病鱼样品 | 第56页 |
·石蜡切片的制备与观察 | 第56-57页 |
·电镜切片的制备与观察 | 第57页 |
·结果 | 第57-74页 |
·病鱼的组织病理观察 | 第57-70页 |
·病鱼的超微病理观察 | 第70-74页 |
·讨论 | 第74-78页 |
4 迟钝爱德华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大菱鲆入侵途径的研究 | 第78-8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8-80页 |
·不同温度培养条件对迟钝爱德华氏菌生长的影响 | 第78页 |
·不同盐度培养条件对迟钝爱德华氏菌株生长及形态的影响 | 第78-79页 |
·三株菌株的溶血性分析 | 第79页 |
·迟钝爱德华氏菌对大菱鲆半致死浓度(LDS_(50))的确定以及对大菱鲆入侵途径的研究 | 第79-80页 |
·结果 | 第80-86页 |
·菌株QL-S的温度生长曲线 | 第80-81页 |
·不同盐度条件菌株QL-S的生长状况 | 第81-82页 |
·三株迟钝爱德华氏菌株在体外的溶血性分析 | 第82页 |
·菌株QL-S的人工感染试验 | 第82-86页 |
·讨论 | 第86-89页 |
5 大菱鲆爱德华氏菌病的流行情况调查 | 第89-9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89-90页 |
·定点调查和样品采集 | 第89页 |
·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病的确诊 | 第89-90页 |
·十家养殖场的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病调查 | 第90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90-96页 |
·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病的确诊 | 第90-93页 |
·对十家患病大菱鲆养殖场进行的调查结果 | 第93-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第二章 养殖大菱鲆几种重要疾病的病理学研究 | 第101-160页 |
1. 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的病理学研究 | 第102-12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2-103页 |
·材料来源 | 第102-103页 |
·研究方法 | 第103页 |
·研究结果 | 第103-114页 |
·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 | 第103-110页 |
·超微病理学研究结果 | 第110-114页 |
·讨论 | 第114-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0页 |
2 蟹栖异阿脑虫寄生大菱鲆及其组织病理学研究 | 第120-14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21页 |
·病鱼样品 | 第121页 |
·病鱼检查 | 第121页 |
·病原鉴定 | 第121页 |
·组织制片 | 第121页 |
·结果 | 第121-137页 |
·病鱼的临床症状及水浸片检查结果 | 第121-122页 |
·病原分类地位的确定 | 第122-123页 |
·蟹栖异阿脑虫在苗期幼鱼体内的寄生及其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123-126页 |
·蟹栖异阿脑虫寄生成鱼及其所引起宿主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126-137页 |
·讨论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1页 |
3 大菱鲆“凸眼病”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 第141-1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41-142页 |
·材料来源 | 第141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142页 |
·结果 | 第142-145页 |
·病鱼的临床症状 | 第142页 |
·病鱼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142-145页 |
·讨论 | 第14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49页 |
4 大菱鲆“皮疣病”的病理学研究 | 第149-16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49-150页 |
·材料来源 | 第149页 |
·研究方法 | 第149-150页 |
·研究结果 | 第150-157页 |
·病鱼的临床症状 | 第150-151页 |
·病理学研究 | 第151-157页 |
·讨论 | 第157-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0页 |
总结 | 第160-163页 |
致谢 | 第163-165页 |
发表论文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