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氧化铟和磷化铟纳米材料的研究概况 | 第1-19页 |
·引言 | 第11页 |
·纳米氧化铟的合成 | 第11-14页 |
·磷化铟纳米晶和纳米线的合成 | 第14-17页 |
·本课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本论文研究路线的设计及其研究内容 | 第18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多层六角星形In_2O_3的制备与尺寸控制 | 第19-34页 |
·引言 | 第19页 |
·实验部分 | 第19-20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9页 |
·制备过程 | 第19-20页 |
·性质表征 | 第2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0-32页 |
·InOOH及In_2O_3的物相分析 | 第20-22页 |
·扫描电镜形貌分析 | 第22-24页 |
·透射电镜形貌分析 | 第24-27页 |
·荧光光谱图 | 第27页 |
·可能反应机理讨论 | 第27-32页 |
·结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In_2O_3八面体和In_2O_3-SiO_2纳米链自组装的菊花状纳米结构 | 第34-45页 |
·引言 | 第34页 |
·实验部分 | 第34-36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4-35页 |
·制备过程 | 第35页 |
·性质表征 | 第35-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4页 |
·扫描电镜形貌分析 | 第36-38页 |
·In_2O_3八面体和In_2O_3-SiO_2纳米链的物相分析 | 第38-39页 |
·In_2O_3八面体纳米晶的X射线能谱分析 | 第39-40页 |
·透射电镜形貌分析 | 第40-43页 |
·碳热还原反应机理讨论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空气中热氧化合成尖锥形In_2O_3纳米棒 | 第45-49页 |
·引言 | 第45页 |
·实验部分 | 第45-46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5页 |
·制备过程 | 第45-46页 |
·性质表征 | 第4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6-48页 |
·扫描电镜形貌分析 | 第46页 |
·拉曼光谱分析 | 第46-48页 |
·透射电镜形貌分析 | 第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第五章 In/SiO_2纳米电缆自组装的圆环形结构 | 第49-56页 |
·引言 | 第49页 |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9-50页 |
·制备过程 | 第50页 |
·性质表征 | 第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5页 |
·扫描电镜形貌分析 | 第50-52页 |
·物相分析 | 第52-53页 |
·能谱面分布图 | 第53-54页 |
·透射电镜形貌分析 | 第54-55页 |
·反应机理探讨 | 第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第六章 水热法合成分散的球形InP纳米晶 | 第56-64页 |
·引言 | 第56页 |
·实验部分 | 第56-58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6-57页 |
·制备过程 | 第57页 |
·性质表征 | 第57-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3页 |
·InP纳米晶的物相分析 | 第58-60页 |
·InP纳米晶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60页 |
·InP纳米晶的X射线能谱分析 | 第60-61页 |
·拉曼光谱分析 | 第61-62页 |
·可能反应机理讨论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第七章 铟颗粒表面上直接生长InP纳米线 | 第64-70页 |
·引言 | 第64页 |
·实验部分 | 第64-65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64页 |
·制备过程 | 第64-65页 |
·性质表征 | 第6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5-69页 |
·扫描电镜形貌分析 | 第65-67页 |
·拉曼光谱分析 | 第67-68页 |
·透射电镜形貌分析 | 第68页 |
·反应机理探讨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第八章 探索性工作 | 第70-75页 |
·In(OH)_3纳米方砖的合成与尺寸控制 | 第70-73页 |
·制备过程 | 第70页 |
·扫描电镜形貌图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直接在金属镓表面生长GaP纳米线 | 第73-75页 |
·制备过程 | 第73页 |
·扫描电镜形貌图 | 第73页 |
·拉曼图 | 第73-75页 |
总结 | 第75-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