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写字表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14页 |
英文摘要 | 第14-23页 |
前言 | 第23-2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38页 |
1.材料 | 第25-27页 |
2.方法 | 第27-38页 |
·炎症痛大鼠模型 | 第27-28页 |
·测痛方法 | 第28页 |
·电针方法 | 第28-29页 |
·"假电针"方法 | 第29页 |
·鞘内埋管及注射 | 第29页 |
·组织切片的制备 | 第29页 |
·免疫组织化学法(ABC法) | 第29-30页 |
·Western Blot | 第30-32页 |
·RT-PCR | 第32-33页 |
·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及组化鉴定 | 第33-34页 |
·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有关溶液的配制 | 第35-38页 |
结果 | 第38-64页 |
1.脊髓N/OFQ-NOP系统在大鼠炎症痛及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 第38-45页 |
·脊髓蛛网膜下腔内注射N/OFQ对炎症痛大鼠痛阈的影响 | 第38页 |
·脊髓蛛网膜下腔内注射N/OFQ受体拮抗剂对炎症痛大鼠痛阈及N/OFQ镇痛作用的影响 | 第38页 |
·单次电针对炎症痛大鼠痛阈的影响 | 第38-39页 |
·脊髓蛛网膜下腔内注射N/OFQ受体拮抗剂对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 | 第39页 |
·脊髓蛛网膜下腔内注射N/OFQ对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 | 第39-45页 |
2.脊髓背角N/OFQ及其受体在大鼠炎症痛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电针治疗炎症痛时的表达变化 | 第45-52页 |
·多次电针对炎症痛大鼠痛阈的影响 | 第45页 |
·脊髓ppN/OFQ mRNA在大鼠炎症痛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给予电针后的表达变化 | 第45页 |
·脊髓背角N/OFQ含量在大鼠炎症痛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给予电针后的表达变化 | 第45-46页 |
·脊髓NOP mRNA在大鼠炎症痛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给予电针后的表达变化 | 第46页 |
·脊髓NOP蛋白在大鼠炎症痛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给予电针后的表达变化 | 第46-52页 |
3.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活动在大鼠炎症痛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变化 | 第52-57页 |
·炎症痛发展的不同阶段,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活化的情况 | 第52页 |
·炎症痛发展的不同阶段,脊髓前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情况 | 第52-57页 |
4.N/OFQ镇痛机制的初步探讨 | 第57-64页 |
·脊髓蛛网膜下腔内注射N/OFQ对炎症痛大鼠脊髓前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表达的影响 | 第57页 |
·脊髓星形胶质细胞表达NOP | 第57页 |
·LPS诱导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后,前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特征 | 第57-58页 |
·N/OFQ对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后所释放的前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表达的影响 | 第58-64页 |
讨论 | 第64-71页 |
一、脊髓N/OFQ-NOP系统与炎症痛 | 第64-65页 |
二、脊髓N/OFQ-NOP系统与电针镇痛 | 第65-68页 |
三、N/OFQ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 | 第68-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1页 |
附录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综述一 脊髓胶质细胞与疼痛调制机制的关系 | 第84-10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4-85页 |
二、胶质细胞的功能概述与激活的检测 | 第85-86页 |
三、胶质细胞参与痛信息的产生与维持 | 第86-88页 |
四、胶质细胞参与痛调控的生物学机制 | 第88-90页 |
五、胶质细胞在治疗临床病理性痛中的应用 | 第90-92页 |
六、展望 | 第92-101页 |
综述二 内源性阿片样肽——内吗啡肽的研究进展 | 第101-111页 |
1 内吗啡肽的结构与分布 | 第101-102页 |
2 内吗啡肽的受体结合特性 | 第102页 |
3 内吗啡肽的生物学效应 | 第102-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