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荧光显微术的发展 | 第12-15页 |
| ·荧光寿命成像显微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工作 | 第17-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25页 |
| 第二章 荧光显微技术理论基础 | 第25-53页 |
| ·引言 | 第25页 |
| ·荧光光谱学物理基础 | 第25-30页 |
| ·荧光 | 第25-27页 |
| ·荧光寿命与量子产额 | 第27-30页 |
| ·荧光显微术 | 第30-39页 |
| ·荧光强度和光谱显微术 | 第30-32页 |
| ·荧光寿命显微术 | 第32-39页 |
| ·双光子荧光显微术 | 第39-44页 |
| ·多光子荧光的产生 | 第39-40页 |
| ·荧光激发 | 第40-41页 |
| ·空间分辨率 | 第41-43页 |
| ·穿透深度 | 第43-44页 |
| ·其它考虑 | 第44页 |
| ·多焦点多光子显微术 | 第44-46页 |
| ·MMM的提出 | 第44-46页 |
| ·MMM的发展 | 第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 第三章 两维空间同时光谱分辨技术及同时光谱和时间分辨技术 | 第53-77页 |
| ·引言 | 第53页 |
| ·光谱成像技术 | 第53-58页 |
| ·光谱分辨器件 | 第53-57页 |
| ·光电探测器 | 第57-58页 |
| ·两维空间同时光谱分辨技术原理 | 第58-60页 |
| ·两维空间同时光谱分辨测量系统 | 第60-65页 |
| ·基于同步扫描相机的同时光谱和时间分辨技术 | 第65-74页 |
| ·同步扫描相机测量荧光寿命 | 第66-69页 |
| ·基于同步扫描相机的时间分辨光谱技术 | 第69-71页 |
| ·基于同步扫描相机的两维空间同时光谱和时间分辨技术 | 第71-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第四章 基于同步扫描相机的时间分辨双光子激发荧光光谱技术 | 第77-109页 |
| ·引言 | 第77-78页 |
| ·时间分辨双光子激发荧光光谱测量系统 | 第78-86页 |
| ·光源 | 第79-80页 |
| ·显微镜 | 第80页 |
| ·皮秒同步扫描相机 | 第80-82页 |
| ·CCD实时读出系统 | 第82-84页 |
| ·棱镜 | 第84页 |
| ·延时器 | 第84页 |
| ·PIN | 第84-85页 |
| ·三维微位移系统 | 第85-86页 |
| ·实验系统的标定 | 第86-92页 |
| ·皮秒扫描相机时间分辨率标定 | 第86-88页 |
| ·皮秒扫描相机扫描速度和非线性的标定 | 第88-91页 |
| ·光谱标定 | 第91-92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92-9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4-103页 |
| ·标准荧光染料 | 第94-96页 |
| ·标准荧光染料的混合溶液 | 第96-99页 |
| ·生物分子荧光 | 第99-100页 |
| ·生物学应用 | 第100-10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09页 |
| 第五章 同时光谱和时间分辨的多焦点多光子显微技术 | 第109-137页 |
| ·引言 | 第109-110页 |
| ·同时光谱和时间分辨的多焦点多光子显微系统 | 第110-115页 |
| ·微透镜阵列 | 第112-113页 |
| ·CCD实时读出系统 | 第113-114页 |
| ·三维微位移系统 | 第114页 |
| ·微机 | 第114-115页 |
| ·SSTR-MMM系统软件 | 第115-116页 |
| ·数据采集和保存 | 第115页 |
| ·图像重构和处理 | 第115-116页 |
| ·系统性能 | 第116-120页 |
| ·激发焦点数选择 | 第117页 |
| ·系统放大倍率 | 第117-118页 |
| ·空间分辨率 | 第118-119页 |
| ·光谱分辨率 | 第119-120页 |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120-132页 |
| ·采样成像原理实验 | 第121-123页 |
| ·荧光强度和寿命成像 | 第123-124页 |
| ·深度分辨荧光强度和寿命成像 | 第124-125页 |
| ·光谱分辨荧光强度和寿命成像 | 第125-130页 |
| ·组织切片的光谱和寿命成像 | 第130-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3-137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7-143页 |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37-139页 |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139-143页 |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3-145页 |
| 致谢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