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施工设备论文--现场设备论文--脚手架论文

超高大跨度承重支撑体系设计施工研究

第1章 引言第1-14页
 1.1 概述第10-11页
 1.2 超高大跨承重架的定义及应用第11页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11-12页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2-14页
第2章 国内外脚手架简介及规范的比较第14-29页
 2.1 国内脚手架体系第14-19页
  2.1.1 扣件式钢管架第14-15页
  2.1.2 碗扣型脚手架第15-17页
  2.1.3 门形脚手架第17-19页
 2.2 国外脚手架体系第19-22页
  2.2.1 框式脚手架第19-20页
  2.2.2 组合式脚手架第20-22页
 2.3 中外脚手架构件规范的比较第22-29页
  2.3.1 构件的允许偏差和搭设的技术要求第22-25页
  2.3.2 水平荷载的取值和计算第25-29页
第3章 脚手架的设计和事故分析第29-43页
 3.1 脚手架的计算理论第29-32页
  3.1.1 铰接计算方法第29-30页
  3.1.2 无侧移多层刚架计算方法第30-31页
  3.1.3 节点半刚性的电算方法第31页
  3.1.4 排架理论的有限方法第31-32页
  3.1.5 结合试验的经验使用方法第32页
 3.2 脚手架的一般设置要求第32-34页
 3.3 满堂脚手架失稳坍塌原因第34-42页
  3.3.1 脚手架钢管材质问题第36-37页
  3.3.2 扣件的质量问题第37页
  3.3.3 扣件的承载力对于脚手架纵距的控制第37-39页
  3.3.4 影响模架立柱稳定性的因素第39-41页
  3.3.5 立柱基础在保证模架稳定中的作用第41-42页
 3.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4章 新型脚手架的构造特点第43-54页
 4.1 脚手架杆件的经济性能分析第43-47页
  4.1.1 现有的钢管长细比过小第43-44页
  4.1.2 影响立杆承载力的因素分析第44页
  4.1.3 圆管截面的最优化选取第44-47页
 4.2 新型脚手架结构布置和节点构造第47-53页
  4.2.1 基本单元第47-48页
  4.2.2 连接节点第48-50页
  4.2.3 水平及竖向支撑第50-53页
 4.3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5章 卡口穿插式连接盘的性能分析第54-67页
 5.1 卡口穿插式连接节点的实体模型第54-56页
  5.1.1 节点的几何图示第54-55页
  5.1.2 节点较扣件的优缺点第55-56页
 5.2 卡口穿插式连接盘的有限元模拟第56-65页
  5.2.1 有限元方法简介第56页
  5.2.2 模型中所涉及到的几种单元的简介第56-58页
  5.2.3 材料参数的设定第58页
  5.2.4 网格的划分第58-59页
  5.2.5 荷载和边界条件第59-60页
  5.2.6 有限元的计算结果分析第60-61页
  5.2.7 连接节点的抗弯刚度第61-65页
 5.3 市场上类似节点的应用第65-67页
第6章 脚手架的承载能力分析第67-87页
 6.1 钢结构稳定问题概论第67-69页
  6.1.1 屈曲分析第67-68页
  6.1.2 非线性屈曲分析第68-69页
 6.2 新型脚手架的稳定性分析第69-76页
  6.2.1 脚手架的整体屈曲分析第70-75页
  6.2.2 立杆计算长度的推算第75-76页
 6.3 非线性承载力分析第76-79页
  6.3.1 脚手架的模型和荷载第76页
  6.3.2 杆件的强度分析第76-77页
  6.3.3 测点的位移分析第77-79页
 6.4 按脚手架规范和钢结构设计规范的验算结果第79-84页
  6.4.1 刚接模型的杆件验算第79-81页
  6.4.2 半刚性模型的杆件验算第81-82页
  6.4.3 一端刚接一端铰接模型的杆件验算第82-84页
 6.5 辅助构件第84-87页
  6.5.1 脚手板第84-85页
  6.5.2 安全网第85页
  6.5.3 爬梯和马道第85页
  6.5.4 抛撑和拦风的设置第85-87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87-89页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87-88页
 7.2 展望第88-89页
致谢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3页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第93页
 公开发表的论文:第93页
 获奖情况: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创造
下一篇:饮用水的电凝聚气浮法除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