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 | 第1-7页 |
序言 | 第7-8页 |
第一部分 药品可及性概述 | 第8-20页 |
第一章 药品可及性的含义 | 第8-10页 |
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 第8页 |
二、健康权的内涵 | 第8-9页 |
三、源于健康权的药品可及性含义 | 第9-10页 |
第二章 药品可及性问题的提出及其重要性 | 第10-15页 |
一、药品可及性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药品可及性和公共卫生危机 | 第11-15页 |
(一) 公共卫生概述 | 第11-12页 |
(二) 全球公共卫生状况 | 第12-14页 |
1、来自WTO 的数据 | 第12-13页 |
2、两个值得关注的流行病学因素 | 第13-14页 |
(三) 药品可及性对维护和发展公共卫生利益的意义 | 第14-15页 |
第三章 药品可及性问题的现状 | 第15-19页 |
一、来自EDM 的数据 | 第15页 |
二、中国药品可及性问题的特点 | 第15-19页 |
(一) 庞大的人口和突出的公共卫生危机 | 第15-16页 |
(二) 新药研发能力薄弱的制药大国 | 第16-17页 |
(三) 医生和患者在药品选择上的利益矛盾 | 第17-18页 |
(四) 农民在药品获得上的特殊困难 | 第18-19页 |
第四章 解决药品可及性问题的基本思路 | 第19-20页 |
一、保障基本药物可及性的关键因素 | 第19页 |
二、和药品可及性问题相关的三大法律制度 | 第19-20页 |
第二部分 与中国药品可及性相关的法律问题 | 第20-61页 |
第五章 与药品可及性相关的医药管理法律问题 | 第20-31页 |
一、药品价格管理 | 第20-23页 |
(一) 政府定价 | 第20-22页 |
1. 政府定价药品的范围 | 第20-21页 |
2. 政府定价的原则和参考因素 | 第21页 |
3. 现行政府定价目录 | 第21页 |
4. “定价虚高”和价格听证 | 第21-22页 |
5. 专利药品的政府定价 | 第22页 |
(二) 药品价格公示 | 第22-23页 |
二、药品税收 | 第23-24页 |
三、药品流通和销售管理 | 第24-25页 |
四、基于药品经济学评价的基本药品选择 | 第25-26页 |
五、参与自愿降价协议的谈判 | 第26-28页 |
(一) 谈判成功的实例 | 第26-27页 |
(二) 发展中国家获得自愿降价的策略 | 第27页 |
(三) 自愿降价协议的限制条件和特殊风险 | 第27-28页 |
六、新药研发 | 第28-30页 |
(一) 药品专利保护 | 第28页 |
(二) 新药研发在行政上的便利和保护 | 第28-30页 |
1. 试验数据的保护 | 第28-30页 |
2. 新药的快速审批制 | 第30页 |
3. 新药的监测期 | 第30页 |
七、初步结论 | 第30-31页 |
第六章 与药品可及性相关的医疗保障法律问题 | 第31-37页 |
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 第32-34页 |
(一)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第32-33页 |
(二) 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 | 第33页 |
(三) 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 | 第33-34页 |
二、农村医疗救助 | 第34页 |
三、农村合作医疗 | 第34-35页 |
四、特殊传染病的免减费治疗 | 第35-36页 |
(一) “四免一关怀”政策 | 第35-36页 |
(二) 艾滋病免、减费药物治疗法律制度 | 第36页 |
五、初步的结论和建议 | 第36-37页 |
第七章 与药品可及性相关的药品专利法律问题 | 第37-61页 |
一、总论 | 第37-47页 |
(一) 知识产权的创新激励机制 | 第37-40页 |
1. 知识产权创新激励机制的经济分析 | 第37-38页 |
2. 知识产权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和运行的前提 | 第38-39页 |
3. 创新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的制度设计 | 第39-40页 |
(二) 药品专利和药品可及性的两个层次 | 第40-42页 |
1、药品专利对现有药品可及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2、药品专利对新药可及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三) WTO 协定和药品专利 | 第42-46页 |
1. 与药品专利相关的WTO 协定 | 第42页 |
2. 在南北两大集团的利益博奕中不断发展的WTO 协定 | 第42-46页 |
(四) 药品专利和发展中国家 | 第46-47页 |
二、中国药品专利制度概述 | 第47-49页 |
(一) 中国药品专利制度的建立 | 第47-48页 |
(二) 中国药品专利制度的渊源 | 第48-49页 |
三、与药品可及性相关的中国药品专利法律问题 | 第49-60页 |
(一) 专利保护的客体 | 第49-50页 |
(二) 授予专利的实质性条件 | 第50-51页 |
(三) 授予专利的程序性条件 | 第51-52页 |
1. 专利的单一性 | 第51页 |
2. 专利信息的披露 | 第51-52页 |
(四) 专利的穷竭 | 第52-53页 |
(五) 专利权的例外 | 第53-54页 |
1. 专利法中规定的专利权利外 | 第53-54页 |
2. 药事管理法中规定的专利权例外——Bolar 例外 | 第54页 |
(六) 专利的转让 | 第54-55页 |
1. 转让次数的限制 | 第54-55页 |
2. 监测期内的转让限制 | 第55页 |
(七) 专利的强制许可 | 第55-59页 |
1. 对TRIPS 中授予强制许可条件的分析 | 第55-56页 |
2. 对我国的强制许可制度的分析 | 第56-58页 |
3. WHO 专家对中国强制许可制度的理解和建议 | 第58-59页 |
4. 《坎昆决定》与强制许可的地域性 | 第59页 |
5. 中国在强制许可问题上的立场 | 第59页 |
(八) 专利诉讼的举证责任倒置 | 第59-60页 |
(九) 临时措施 | 第60页 |
四、初步的结论和建议 | 第60-61页 |
第三部分 结论和建议 | 第61-62页 |
参考书目和文献 | 第62-65页 |
致 谢 | 第65页 |